中信银行行长朱小黄:一味追求利润不可取
一味追求利润不可取
——访中信银行行长朱小黄
□ 薛红伟作
当前,银行业已进入转型变革的关键时期。在利率市场化推进、银行业准入放宽的背景下,银行业如何实现转型和防范风险兼顾,实现稳健发展?记者就此采访了中信银行行长朱小黄。
记者:银行业转型中面临的最大挑战是什么?
朱小黄:银行业当前面临资本约束的压力、利率市场化的提速、金融脱媒的深化以及互联网金融的冲击。随着金融资产规模屡创新高、金融创新层出不穷、业务边界日趋模糊,金融风险积累也日渐沉重。
其中,互联网只能够成为现代金融的技术支点,而不能取代金融本身。银行要进行创新,而不是放弃根本的功能,变成一个互联网企业。互联网企业也不要在发展过程中被银行的利润所吸引,转变成一个办银行的互联网企业。“余额宝”等互联网金融产品给银行业带来的市场冲击并不严重,因为“余额宝”的大量结算和支付是依托银行的支付系统和账务系统完成的。比较正确的态度是,银行和第三方支付机构合作,分享支付和服务过程中带来的收益。
利率市场化对于金融业的压力是同等的,由于大银行抗风险和抗成本压力的能力较强,对于中小银行来说,利率市场化带来的考验更严峻。为了应对利率市场化,中信银行去年下半年已经开始调整经营策略和经营战略,这些调整的核心包括管理杠杆的改变、产品结构的变化等。在存款保险制度尚未建立的背景下,金融脱媒、利率市场化、网络金融的冲击对中小银行的影响更大。经营成本的上升和客户的分流将使地方城商行持续面临资金瓶颈。长期来看,打破地方保护主义,通过兼并重组等市场方式转变经营模式、化解经营风险,是地方城商行的可行出路。
记者:银行业转型意味着加大创新步伐,怎么处理“稳健”与“创新”的关系,更好地防范风险?
朱小黄:当前银行金融转型的要义不是迎合中国经济的增长,而是尽快回归到银行金融的三性原则,即“安全性、流动性、效益性”,重建理性金融的轨道。
创新是发展的原动力,但创新不是突破规则。中国银行业应坚持稳健保守的金融风格,在自身金融服务风险能力和风险承担边界内有秩序地创新,避免金融风险。
当前,在金融竞争日益激烈的同质化经营格局下,拼规模、抢份额的发展方式盛行,不少银行片面将利润最大化作为银行经营的终极目标,并且这种对利润的追逐日趋痴迷而非理性。
国内商业银行在市场竞争、创新求变等因素推动下,纷纷开始涉足基金、保险等更广泛的业务领域。选择综合化经营还是专注于商业银行,是当前银行面临的一个重大战略选择。综合化经营更多的是银行融资功能衍生的产物,是银行以融资服务为主体,衍生出信托、保险、租赁、基金等金融服务。
从中国银行发展历史来看,融资功能优先是一个历史范畴。中国现阶段社会的融资需求仍然庞大,在此基础上形成的稳定融资能力及支付能力所构成的预期信用,仍然是银行生存与发展的基础。
记者:银行业应该怎样更好地践行“三性”原则?
朱小黄:高度的社会责任决定了银行的生存要依靠稳健保守,对盈利的追求是薄利多销。这些基本原则是经过百年银行业兴衰总结出来的经验,创新必须避免风险,以强化监管为基础。
要坚持稳健保守的金融风格,在自身金融服务风险能力和风险承担边界内有秩序地创新,避免金融变革的风险。目前,我们都有一个错觉,认为广义货币M2已达100多万亿元的前提下,流动性不会出现很大的问题。但现实情况是,流动性风险是由自身经营方略决定的。
在银行经营中,最重要的是风险管理的能力、识别风险、评价风险的能力,没有这些,任何风险都会威胁到生存。从“三性”的角度考虑,银行要克服功利的通道,扭转一味追求利润的模式;目前的难点在于想着今天的发展又要确保明天的安全。而这种方法就是找到大致满足今天,而明天又能承受的金融,以有效的组织结构,科学的流程,全面准确的金融生态环境评估、风险管理体制等,达到风险与收益匹配。
(责任编辑:魏京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