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看中经经济日报微信中经网微信

人民币“超发”,储蓄惹的祸?

2014年02月07日 08:13    来源: 国际金融报    

  

  CFP 图

  最新数据显示,2013年末广义货币(M2)余额已经突破110万亿元大关,达110.65万亿元,遥遥领先各国,高居全球首位。围绕人民币是否“超发”,央行近来饱受争议。虽然央行官员再度否认“货币超发”,但是市场仍有质疑之声。对于判断“货币超发”的标准,学界观点并不一致

  “中国货币供应量不存在超发现象。”中国人民银行调查统计司司长盛松成1月15日在国新办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明确表示,广义货币(M2)较大是因为储蓄率高、间接融资比重高等造成,用“货币超发”来评价不科学。

  而根据国家统计局发布的数据,计算可以得到8年来购买力降低了23%。其中2013年农村地区的1000元相当于2005年时的760元,而城市地区的1000元相当于8年前的780元。那么,事实上,人民币是否存在“超发”现象?“超发”的背后又隐藏着怎样的原因?

  人民币“外升内贬”

  进入2014年,人民币对美元继续走高。1月14日,人民币对美元汇率中间价报6.0930,再次刷新2005年汇改以来纪录。随后几个交易日,虽然中间价有所下行,但目前市场对人民币做多预期强烈,春节前人民币将继续小幅上涨。专家们认为,人民币汇率升值趋势不减,今年破“6”已是大概率事件。

  举例来说,如果你刚收到1万元人民币的年终奖,想用它趁春节去趟美国购物,那么恭喜你,购物的时候你大概能比去年多拎回来两罐婴儿配方奶粉。这差不多就是这一年人民币对美元汇率升值的幅度。

  就在人民币的汇率快速攀升,过去8年升值幅度超过34%的同时,人民币在国内的购买力却一贬再贬。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教授兰纪平为我们算了一笔账:李大妈今年在市场上买大米时,发现大米3.3元/斤,她记得大米在2005年为1.9元/斤,8年间年平均上涨9.2%。就购买大米的能力而言,8年间已缩水近半,即从1000元缩水至576元。

  “外升内贬”成为2005年以来人民币的一道独特“风景”。根据购买力平价理论,本币升值的同时,国内物价水平应同时下跌,但在中国并非如此。

  上海财经大学国际金融系主任奚君羊在接受《国际金融报》记者采访时指出:“外升内贬属于结构性现象,从人民币对外升值来看,因为我们的产品出口仍具备优势,虽然某些出口优势有所削弱,但有些技术含量高的产品比如建筑工程,设备在出口比重中不断上升。总体来说,中国在国际出口上仍然有优势,目前出口仍然超过进口,存在顺差。这就会导致人民币升值压力。”

  “事实上,内贬主要还是表现在跟老百姓紧密相关的一些生活用品上。由于种种原因,生产成本上升,而劳动生产力很难得到有效提升,比如食品,食品不像机械产品,随着劳动生产力提高,成本可以迅速下降。食品的价格比较稳定,所以人民币内贬表现在人民币购买力与食品价格之间的比较。”奚君羊说。

  在奚君羊看来,有些产品的劳动生产力上升,成本下降速度比较快;而另外一些产品,劳动生产力不能有效下降,成本反而不断上升。对外,劳动生产力大幅度上升,使得对外升值。而我们自己需要的这些产品,特别是跟老百姓日常生活结合紧密的,产品价格上升,所以对内贬值。

  判断“超发”标准不一

  经常听人抱怨:“不是说人民币升值了吗?那么钱应该更‘值钱’了吧?但我为啥感觉钱越来越不值钱呢?”这种现象,让不少人将人民币贬值的矛头直接对准了“货币超发”。

  兰纪平表示:“多年来,由于国内的经济增长更多地依靠投资,依靠大量增加的信贷投放,致使我国的货币投放量有着较大数量的超发。”

  央行发布的数据显示,2013年末M2余额110.65万亿元,同比增长13.6%,而2003年末M2余额22.1万亿元,10年增长超过4倍。中国货币总量与GDP之比接近2∶1(2013年中国GDP总值56.8845万亿元)。

  从信贷增量看,2013年新增人民币贷款8.89万亿元,比2012年多增6879亿元,创出4年来的历史新高。2014年,银行信贷投放速度再度加快。截至1月12日,工农中建四大行新增人民币贷款约3200亿元,显著高于去年同期的水平。

  但不少学者认为,货币存量大,并不是指向“超发”的直接因素。不同见解主要来源于标准不一。

  民盟上海市委金融委员会委员、资深金融从业人员游春告诉记者,看货币是否超发,不在于表面M2的数量大小,而在于其结果是否引起了通货膨胀。

  游春指出:“超发不超发,落脚点还是看通货膨胀的水平有没有提高。假设货币存量很大,但是没有引起通货膨胀,也不能说货币超发。关键一点,看通货膨胀水平有没有显著变化。假如有,那么货币可能存在超发;如果没有,即货币再多也没有发生通胀,说明金融资源配置效率是低下的,货币多是多了,但其实是经济需要的。”

  奚君羊针对目前人民币是否存在“超发”的问题指出,从历史来看,货币确实有过严重超发现象,央行的基础货币出现过大幅度增长,M2也存在大幅增长,说明货币有过“超发”现象。需要先从货币数量来看,再来分析货币“超发”的结果。

  事实上,近十年有过两次物价大幅度上升,2007年CPI 增幅最高超过8%,2011年最高超过6%,所以说历史上确实出现过严重的货币“超发”,不仅货币供应量增加,而且物价严重通胀。

  但就最近一两年来看,货币供应量没有出现严重超发迹象,M2增长率在13%-14%,从历史数据来看是偏低水平。从货币影响结果来看,近两年CPI增幅大致在2%-3%,偶尔突破过3%。所以说,物价没有出现大幅上升的状况,近几年没有出现严重的货币超发。有些专家认为,不仅没有通货膨胀,反而存在通货紧缩。因为我们的PPI(生产价格指数),也就是厂商要使用的工业原材料,其价格是连续22个月下跌的。

  都是储蓄惹的祸?

  货币供应量包括M0(流通中现金)、M1(狭义货币)、M2(广义货币)。M1是指M0加上企业活期存款,M2是指M1加上企业定期存款、城乡居民个人储蓄存款以及证券客户保证金等。截至2013年末,M0、M1、M2余额分别为5.86万亿元、33.73万亿元、110.65万亿元。全年净投放现金3899亿元。

  盛松成指出,央行发行的是5.8万亿的M0。百万亿的M2,是由“中央银行、商业银行、所有的企业、个人,包括在座各位共同创造的”。因此,并非央行创造了百万亿M2。

  盛松成认为,中国M2较大一方面是因为储蓄率高(中国超过50%,美国不足5%),货币主要是从银行的各类存款统计出来的,储蓄率高会增加经济主体对存款的需求。此外,间接融资占比较高的经济体,货币总量也会相对较多。

  对此,奚君羊认为,央行官员的解释有合理的部分,货币供应量的增加是由多种因素造成的,包括银行、企业和个人,货币使用量增加以后,都会造成央行货币投放,这具有合理性。

  但奚君羊指出:“央行投放货币主要还是通过存款方式,也就是说央行的支出,主要向商业银行支出,央行在商业银行的存款增加,不一定表现为现金的增加。比如说,我们个人存款的增加是在商业银行存款多了,对应地,对于商业银行而言,某一部分存款增加是在央行的账户上存款的增加,这种增加就是我们经常讲的‘准备金’,它属于基础货币,又称高等货币,这其实是央行货币投放的主要来源,而不是现金。所以,央行官员说货币超发主要通过投放现金,这种观点是不完整的,因为央行货币投放增加还是以商业银行存款方式来增加的,比如说央行向商业银行买进外汇,那么商业银行在央行的存款就增加了。”

  “虽然从整体上来看,社会各个方面都有可能参与货币供应量的增长,但这并不排斥央行仍然具有调整货币供应量的能力,不是说其他因素造成的货币供应量增加,央行就可以置之不理。”奚君羊补充说。

  根据有关定义,存款分为两种:一种是初始存款,是原始的本来就有的,而派生存款是银行反复的贷款存款而增加的,货币供应量的增加主要是由派生存款造成的,而不是原始存款造成的。储蓄过多表现为我们的货币量比较多,但这并不对物价产生影响。对物价产生影响的是增量,即人民币是否还在超发。如果把钱全都存在银行里,不投入经济当中反复使用,它的数量也就到此为止。如果这个钱被反复使用,就会产生货币学上的“存款创造”。比如说,1块钱存在银行里,银行把这1块钱贷出去使用了,使用者又存在银行,银行又再次使用,M2就会大幅度增加。所以总体来说,货币供应量的增加主要是存款被反复使用造成的,如果没有反复使用,货币供应量是无法大幅度增加的。央行说储蓄高,只能说是初始存款数量比较大,不能说明是派生存款数量大。

  游春告诉记者:“储蓄增长是因为有很多派生存款,凡是有信用创造,都有可能导致M2增长,央行即便想要控制M2其实是非常难的,这一点超过它的能力范围,因为社会上有种种信用创造的渠道。”


(责任编辑: 史博超 )

    中国经济网声明:股市资讯来源于合作媒体及机构,属作者个人观点,仅供投资者参考,并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上市全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