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看中经经济日报微信中经网微信

银行“宝”类理财品齐上阵

2014年02月22日 08:43    来源: 中国证券报     高改芳

  在余额宝等互联网金融产品的强大攻势下,储蓄存款加速分流。据人民币银行上海总部的统计,1月上海市本外币储蓄存款减少170.7亿元,环比和同比分别多减719.7亿元和425.2亿元。

  为了留住存款,各家银行纷纷推出T+0产品,抗衡余额宝、理财通。例如工行的“天天益”,平安银行的“平安盈”、广发银行的“智能金”、交通银行的“实时提现”等相继面市。

  这场存款保卫战已经打响,投资者获得的收益可能因此提高,但若想从银行融资,利息也高了。所以,“投资者是最大赢家”的结论恐怕下得太早。

  银行接招

  “1元起购,24小时随时可申购和赎回,赎回资金即时到账,昨天年化收益率是5.93%——这是工行的"天天益"理财,现在正式上线。真是好东西,立马体验呵。余额宝成浮云啦。”张小姐在微信朋友圈里宣传道。

  在余额宝和微信理财通等各种互联网理财产品咄咄逼人的形势下,银行不再“淡定”。工行、平安、广发、交行等均推出银行版“余额宝”理财产品,打响活期存款客户争夺战。但从这些产品的营销声势上看,远不及支付宝和理财通。

  而且银行这些理财产品的客户体验并不好。银行产品仍旧给人高高在上的感觉,不像余额宝、理财通那样“亲民”。

  中国证券报记者实地了解后得知,“天天益”产品仅在工行浙江地区发售,其他地区的投资者还享受不到。工行客服人员介绍,如果想购买随时可以申购赎回、类似“天天益”的产品,可以选择工银瑞信的现金宝货币基金。但只有通过工银瑞信基金公司的网站购买,才能在赎回时享受T+0服务。如果通过工行网银购买,只能是T+2日到账,赎回则需要T+3日。

  某股份制银行相关人士称,银行在开发理财产品方面的确有很多障碍无法逾越,例如要报备审批,起点金额5万元等。而且在营销过程中不能夸大预期收益率、不能不提风险等。“这些都没法和互联网公司相比。”该人士颇感无奈。

  但形势非常严峻。1月上海市本外币个人活期存款减少284.4亿元,同比多减430.6亿元。从全国范围看,央行公布1月金融统计数据后,市场人士惊呼,人民币存款骤降近万亿元。

  互联网金融革谁的命

  某保险公司资产管理部负责人对中国证券报记者表示,他已经把自己不用的闲钱全部放在余额宝里。

  “风险不大。因为余额宝投资货币基金。”他说。这位高端人士的“闲钱”可是数百万元。

  交行首席经济学家连平指出,以余额宝为例,“T+0”支付+货币市场基金,从技术上实现了活期存款的利率市场化。而在现行利率管制条件下,商业银行依靠法定利率吸收存款没有竞争力。所以互联网金融迫使银行抬高资金成本。

  同时,互联网金融加剧了理财市场竞争。商业银行受到资产证券化等诸多限制,金融产品选择少,而P2P平台相比之下产品设计更加灵活,年化投资收益更高。

  中国人民大学重阳金融研究院客座研究员董希淼表示,余额宝等分流部分存款和理财产品,这是毫无疑问的。但整体影响不大。就拿余额宝来说,到2013年底是1800多亿元,这个数字看上去不小,但相比国内个人存款而言,这只是一个很小的数字。目前整个银行业的个人存款在几十万亿元级别。余额宝实际上是用于购买货币基金,而货币基金最重要的投资方向是银行的协议存款。也就是说,消费者投向余额宝的那些钱,大部分转了一个弯又回到银行体系。对银行而言,只不过协议存款的成本高于活期存款成本。余额宝等对定期存款影响应该很小。余额宝也好,天天益也罢,主要吸引的是小额的、分散的活期资金。

  银行犀利回应

  互联网金融是否真的革了银行的命?最近一段“某银行高大上答某互联网人士问”的帖子在微信上被转疯了。

  当回答“最近互联网营销攻势是否让银行很紧张”这一问题时,银行界人士回答,“互联网不过把十年前银行干过的违规的事情搬上了网,比如夸大收益不提风险,只不过当初无良的银行销售人员是一个一个地骗,互联网现在是一群一群地忽悠。现在银行被各种制度规范了,工信部还没出来管而已。”如此精辟、一针见血的回答真是让人茅塞顿开。

  客户是否真的从互联网金融的“革命”里享受到实惠呢?银行全面上浮存款利率迎战,投入系统、推出类似产品、增大营销投入,结果就是单位存款的成本大幅上升。结论就是“资金成本高了,银行自然会取消贷款打折。”客户向银行借钱更贵了是客观事实。

  而互联网金融既没创造新产品,又没开辟新领域,还没绕开现有银行体系。更多的是在分销渠道方面有所创新,因此不被这位犀利的银行界人士认为是“革命”。

  某监管部门工作人员更是在微信上发段子调侃道,“屌丝从银行取钱存进支付宝,被忽悠从支付宝转入余额宝。马云控制的天弘基金转手再把存款批发给各家银行,最后银行由于资金成本增加纷纷取消按揭利率优惠。贷款买房的屌丝当"接盘侠"。”

  虽然是笑谈,但“羊毛出在羊身上”的道理亘古不变。当我们手握计算器盘算着怎么理财才能取得高收益时,也要警惕金融风险。要知道“庞氏骗局”的游戏中,输家是大多数。

  点击进入【股友会】参与讨论

 

 


(责任编辑: 蒋柠潞 )

    中国经济网声明:股市资讯来源于合作媒体及机构,属作者个人观点,仅供投资者参考,并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上市全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