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看中经经济日报微信中经网微信

一家名为基金公司的P2P机构跑路 再次暴露行业风险

小心!别光看名字和收益就投钱
2014年02月28日 08:38    来源: 长沙晚报    

  昨日,一则《北京中欧温顿基金管理有限公司老板卷4亿失踪》的消息在人人贷(P2P)行业不胫而走。继去年底几十家P2P机构疯狂跑路潮后,民间借贷的风险再次被暴露在大众眼前。有人误以为这是经证监会注册有备案的公司,经查,却证实是P2P机构。对于迷信山寨机构高收益投资的市民而言,类似风险正在积聚。而长沙民间借贷服务商会传来消息称,因行业积聚风险凸现,近期长沙几家规模较大的P2P机构正酝酿成立行业自律公约。

  现象

  14%高收益理财赔掉百万买房钱

  据报道,一位王姓老年人投资了100万元,购买的正是所谓的“P2P”理财业务。具体操作是,该公司先拿出一笔钱贷给别人,号称利息可达到20%,甚至更高,再把其中100万元债权转让给王大爷,预期年化收益率14%,中间6%的利息差价归该公司。

  然后,因为春节后该公司负责人迟迟未露面,一直持续到几天前,一位副总在微信朋友圈发信息称“太考验人了,明天是底线”,风险才被员工识别。当有员工想要帮客户提前赎回投资的钱时,资金并未如期退还才知东窗事发。

  事实上,类似的情况并非个案。“至少年收益18%,老年人很喜欢。”有投资者称。在长沙,遍布街头的投资担保公司,许多从事的也是类似业务。而部分市民,尤其是看重其收益的中老年人群,也有将退休金悉数投进去的。本报也曾就此揭示过风险。

  发现

  名为基金公司实为P2P机构

  中欧温顿基金管理有限公司,听起来颇像银行代销的基金。名字听起来并不像山寨,缘何卷入跑路风波?消息爆出后,记者登录证监会网站,查阅在录的基金花名册,发现这家公司榜上无名。显然,这并不是一家大家理解的基金公司,而是一家P2P机构。

  对此,长期关注和参与过P2P投资的投资者谭先生认为,仅凭公司名称的投资态度并不可取。“不论公司名字取得多好听,山寨担保公司横竖都是跑路的结局。P2P必须得规范,然后在废墟上才能重建。”他说。

  事实上,并非所有的P2P都是山寨。P2P是互联网金融板块中的一部分。区别于余额宝等货基类投资产品,其提供的服务更接近民间借贷。作为新兴的民间投资模式,P2P渠道有效满足了部分中小微型企业寻找快速融资渠道的需要。去年,平安推的陆金所和阿里巴巴,曾一度成为央行互联网金融监管的调研对象。去年开始,有银行也开始着手在这一领域做出积极尝试。如招行就在刚刚过去的26日推出了一款小企业E家产品。

  提示

  投资风险意识有待强化

  2013年底,央行条法司曾对P2P业务开展给出了三点风险警示,首先便是明确P2P网络借贷平台的业务经营红线,“明确平台本身不得提供担保,不得归集资金搞资金池,不得非法吸收公众存款,更不能实施集资诈骗。”

  对于将之作为投资渠道的市民而言,风险意识显然有待强化。据网贷之家提供的《2013年P2P投资者调查报告》统计显示,有34%以上的投资者将80%以上的资产投进了网贷平台,投入超过50%资产的投资者有55%。虽然27%的投资者蒙受过损失,但是只有6%的投资者表示会降低网贷投资头寸。这也意味着一旦网贷行业出现风险,将对这些投资者的日常生活带来巨大的影响,网贷行业的风险不容忽视。

  中国小额信贷联盟秘书长白澄宇认为,P2P信贷平台满足了金融市场的需要,应该加以鼓励。但所有金融创新都存在风险, P2P平台目前存在多种经营模式,各种模式的风险不同,应该有区别地分析和防范。

  对于将之作为投资渠道的市民而言,记者提醒,为避免遭遇王姓老人的情况,对选择的投资机构和产品一定要审慎,不要光看收益率,且宜尽量选择正规渠道,强化风险意识。

  


(责任编辑: 华青剑 )

    中国经济网声明:股市资讯来源于合作媒体及机构,属作者个人观点,仅供投资者参考,并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上市全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