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日上午,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人民大会堂作《政府工作报告》时指出,今年在全国实施工商登记制度改革,包括落实注册资本认缴登记制、改“先证后照”为“先照后证”等举措,从而让市场主体不断迸发新的活力。
事实上,广东早在2012年就已开始工商登记制度改革试点的探索。记者了解到,目前珠三角地区已全面实施工商登记制度改革,有条件的部分粤东西北地区也同步启动此项改革。
全省各地在推行工商登记制度改革的过程中,采取了哪些符合本地实际的创新做法,取得了怎样的成效?南方日报多路记者深入一线进行全面的调查采访。
执照
已铺开改革的部分地市(不完全统计)
湛江成立了首个认缴注册资本的公司,东莞发出了首批30个新版营业执照,惠州、揭阳、佛山、云浮、阳江、江门、梅州、清远、韶关等地纷纷颁发了全省全面改革后当地的第一张新版营业执照。此前,广州、深圳已铺开改革。
广州
首创“广州商登易”
提供智能化服务
今年1月1日,广州在全市全面实施工商登记制度改革工作,这意味着在广州区域内,1元开公司成为可能。
据悉,这次改革的主要内容包括:实行工商登记注册与经营项目审批相分离的登记制度,即将“先证后照”改为“先照后证”,实行注册资本认缴制,申请人申办设立登记手续时,如资金不到位,可“零首付”;实行住所登记与经营场所申报制度,允许“一址多照、一照多址”;取消营业执照年度检验制度,实行市场主体年度报告制度;建立经营异常名录制度,企业和个体工商户被载入经营异常名录后,可继续经营,但其主体及法定代表人、投资人的信息,将被纳入不良信用监管体系;建立工商登记管理信息平台和市场主体信息公示平台。
广州市工商局局长张建华称,公众可通过手机等移动设备扫描二维码,获取并储存所关注企业的信息;还可通过市工商局推出的“广州商登易”应用平台,享受其综合性、智能化服务,这在全国工商部门中属首创。
据介绍,广州市在改革试点阶段,曾遇到信息交换出错率高、信息平台对接困难的问题。对此,广州市委、市政府召开会议,历时数月,实现了工商部门与市区两级共308个许可审批部门的信息资源共享;各部门制定了与改革相配套的后续监管办法;工商登记管理信息平台纳入了监察部门的实时效能监察系统。
广州工商登记制度改革达到了“推动社会诚信体系建设”的预期成效,催生市场主体作用明显,试点地区经济转型升级的步伐加快,达到了“坚持市场主导,优化社会资源配置”的预期成效。比如,改革试点后,南沙新区新设立内资企业同比增长138%,天河中央商务区珠江新城区新设立内资企业同比增长157%。到今年2月底,广州全市新设立的“零首付公司”有5935户。
此外,工商登记制度改革后,前置审批事项缩减,行政审批效率提升,达到了“降低市场准入门槛,转变政府职能,提升行政效能”的预期成效。
据广州市工商局2月底的数据,全市新设立商事登记主体19660户,注册资本金为242.05亿元,与去年同期相比,分别增长了38.52%、92.89%。其中,内资企业8189户,出资金额212.20亿元,同比增长124.87%。
深圳
通过特区立法
实现网上登记发照
去年3月1日,深圳在全国率先实施工商登记制度改革。
“改革后,企业登记前置审批事项由原来的149项削减为12项,其余的取消或改为后置审批。保留的12项前置审批主要为金融、外资企业的设立。”深圳市市场监管局局长徐友军介绍,改革后实行“宽进严管”,政府从重点管企业资质转向重点监管企业行为,着力打击不正当竞争、商业贿赂、侵权盗版、制假售假等违法行为。与此同时,实行“公司自治”,注册资本改为认缴制后,政府不再承担对企业出资情况的审查责任,通过抽查的方式,将不履行出资承诺的企业公之于众。
为此,深圳配套出台了《深圳经济特区工商主体异常名录管理办法》,将不按时提交年度报告、通过登记的住所或者经营场所无法联系的市场主体载入经营异常名录并向社会公布。企业被载入这份“黑名单”后,办理注册登记、食品准入以及其他审批业务时将处处受到限制。去年9月10日,深圳首批100家经过邮寄专用信函确认通过登记的住所或经营场所无法联系的市场主体名单公布,并于当日被载入经营异常名录。
为进一步促进企业自律,深圳开发了市场主体登记许可及信用信息公示平台,及时在网络上公布市场主体注册登记、年度报告及相关监管等信用信息,发动全社会对市场主体及其经营行为、竞争行为进行监督。
据了解,为推动工商注册便利化,提高企业登记注册效率,深圳还在全国率先推出了“即来即办”措施,企业登记申请受理后24小时内即可获颁营业执照。申请人可在深圳10个行政区(新区)的任何一个行政服务大厅办理任何一项企业登记业务,不受申请人所在区域限制。
值得一提的是,通过特区立法,深圳率先实现了全流程、无纸化网上登记发照。自去年8月1日推出以来,广受企业好评。据介绍,全流程、无纸化网上登记发照可实现全部登记业务均在网上完成,申请人只需凭银行U盾等有效数字证书,即可通过互联网提交企业电子申请材料、实现股东电子签名,市场监管部门网上受理、审查、保存电子档案后,颁发电子营业执照。申请人无需到注册窗口、无需提交书面申请材料,颁发的电子营业执照具备与纸质营业执照同等的法律效力。
据悉,随着工商登记制度改革在全省全面铺开,今年深圳市场监管部门将进一步完善信用信息公示平台,加快完成使用管理暂行办法的制定,积极推进股份有限公司注册资本认缴制、外商投资企业登记改革、会计师事务所登记改革、“三证合一”等改革,推动各许可审批部门加强工商登记改革配套的审批制度改革和监管制度建设。此外,将全面推进企业营业执照“一小时办理”,分步推进个体工商户“一小时办照”。
顺德
同一个场地注册不同企业变成现实
前天,在顺德工作10多年的白玉开用“一元钱”成功注册登记一家涂料公司,成为广东全面推开工商制度改革后的首个“一元公司”。
白玉开只是顺德工商登记改革其中一个受益者。作为国家试点地区,顺德从2012年5月起就启动工商登记改革,借助原有大部制改革基础,针对经营范围、注册资本、经营场所登记等三大核心内容实施“宽进”改革,建立市场主体登记与经营项目审批相分离的制度,实现从“先证后照”到“先照后证”的转变。
在具体操作上,顺德推进包括大幅度压减特殊许可经营项目事项等九大方面举措,整体考虑,系统推进,以跨部门、综合性的改革举措,系统解决注册难、投资难问题,创造更为宽松的营商环境。目前,企业登记前置审批事项由改革前的150多项削减为8项,其余取消或改为后置审批。
用同一个场地登记注册不同的企业,这在以前是不可想象的。但顺德改革打破了这种“条条框框”,让新企业注册登记变得更加容易。得益于这种新型登记制度,顺德在过去一年涌现出难得的创业热潮。作为全省领取工商登记营业执照的“第一人”,余仲文过去一年帮助大学生创业者、企业中层技术人员新注册企业数量达二三十家,他说,工商登记制度改革给那些“没钱却想干事”的年轻人提供了实现梦想的机会。
顺德市场安全监管局提供的登记注册数据显示,改革前,每月新设立公司数约433户,改革后月均新设立公司数为587户,增长约35.6%。改革以来,新登记企业已达14685户,注册资本为1亿元以上的企业达到44户。与此同时,“顺德工商登记制度改革特别注重‘活企率’。”顺德区市场安全监管局副局长黄坚强说,改革后,办理税务登记的新设企业在新登记总量中占比达99%。
而为进一步方便市民办事,顺德于去年9月在全省首次试水企业登记并联审批,申请人只需填写一份登记申请表,就可一次性完成名称预核、营业执照、组织机构代码证、税务登记、社保登记、公章刻制6个审批项目,涉及工商、税务、公安等多个部门。
记者发现,工商登记制度改革后,工商登记窗口只负责完成登记注册,并不负责各种信息的告知。面对国内庞大的法律法规系统,申请人很难自行查阅并准确获知应当办理什么经营许可证件,因此急需相对权威、准确的指引。
对此,顺德区审改办梳理超过1000部行业管理的法律、行政法规、国务院决定、广东省地方性法规,最终编撰成为国内首份《企业经营审批事项目录汇编》,以做到对企业、投资人最大的告知服务,成为全国首份市场准入的负面清单。
东莞
率先发出全国首批电子营业执照
东莞市是国家工商总局批准的广东4个工商登记制度改革试点市之一,2012年5月开始在东莞大朗镇试点,当年12月,试点成果在该市全面推开。去年底,东莞市工商局作为全国唯一的地级市代表,参与了去年底全国改革制度设计的研讨工作,在国家改革方案中,充分借鉴了东莞工商登记制度改革的实践成果。
“改革后实行工商登记和经营资格许可审批相分离。”东莞市工商局副调研员张志云告诉记者,东莞全市涉及主体资格和经营项目的相关审批事项,从改革前的188项压减到改革后的109项,并且将其中81项从前置改为后置,仅仅保留金融、保险等28项国家法律法规规定必须经过批准才能设立的事项。
与此同时,改革后放宽经营场所限制、实施注册资本认缴制、实施年检验照备案制等,八大措施环环相扣,形成了具有东莞特色的工商登记制度改革体系。张志云说,东莞工商登记制度改革的制度设计,主要是在体制内,对工商登记制度改革和行政审批、后续监管等环节进行综合考虑。
另一方面,在深化前端放开和后端严管的同时,东莞创造性地提出了电子营业执照应用平台的理念,并以此作为后续监管、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及电子商务产业发展的信息化支撑。据介绍,2013年上半年,东莞顺利完成了电子营业执照应用平台的首期开发,并于去年6月起在东莞松山湖试点运行,率先发出全国首批电子营业执照。
据了解,经过几个月的推广完善,东莞的电子营业执照应用平台已经完善了身份证明、网上亮照、信息查询及网络监管等功能,并和业务系统进行对接,实现了企业电子执照信息在平台上的同步生成、实时更新。据东莞市工商局最新数据显示,作为电子营业执照和全程电子化登记的先行试点,截至目前为止,东莞全市已有300多家企业申领了电子营业执照。
构建宽进严管机制
■记者观察
3月3日,是广东全面推开工商登记制度改革后的第一个工作日。这天一大早,广东盈通资产管理有限公司、广东粤合能源有限公司以及广东金冠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的负责人就来到了省工商局直属局登记注册大厅,三家企业遂成为广东全面推开改革后全省首批领取新版营业执照的企业。
同一天,湛江成立了首个认缴注册资本的公司,东莞发出了首批30个新版营业执照,惠州、揭阳、佛山、云浮、阳江、江门、梅州、清远、韶关等地纷纷颁发了全省全面改革后当地的第一张新版营业执照。在此之前,广州、深圳作为先行先试地区已铺开改革。
按照国务院公布的《注册资本登记制度改革方案》和省政府批准的《广东省商事登记制度改革方案》,广东从3月1日起,推行注册资本认缴登记制等放宽工商登记条件以及强化工商登记后续监管的多项改革措施,构建“宽进严管”体制机制,最大限度地为投资主体松绑,释放其投资创业活力。这些改革,对加快政府职能转变、创新政府监管方式、建立公平开放透明的市场规则、保障创业创新,具有重要意义。
作为此次改革的受益企业之一,广东粤合能源有限公司从取得名称预先核准到正式设立获发执照仅仅经历了短短5天时间,而在工商登记制度改革以前,仅注册资本实缴一项就成为许多创业者办公司的“拦路虎”。此次改革后,公司实收资本不再作为工商登记事项,登记时无需提交验资报告,“一元钱办公司”和“零首付”变成现实,广东正式步入白手起家,全民创业的新时代。(南方日报记者 刘熠 孙颖 张培发 刘慕华 成希 实习生 聂伊禾牟 统筹:刘俊 刘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