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五(3月7日),银监会副主席周慕冰在全国“两会”政协经济组讨论时表示,我国所谓的“影子银行”,更多地表现在银行表外业务、类信贷业务。针对银行的表外业务,银监会正在制定相关监管措施,最终达到表内表外同样管理,防范风险。
此外,周慕冰在回答全国政协委员张小济针对影子银行的提问时称,表内部分资金绕道表外,流向了房地产和产能过剩等政策限制的领域,所以要加强监管。
申银万国证券债券分析师李慧勇昨日(3月9日)向《每日经济新闻》记者表示,房地产和产能过剩等领域所对应的表外业务很多,比如委托贷款、信托贷款、理财产品等,这些都有可能通过资金池这些非信贷渠道获取资金。
信托贷款需加强监管
今年2月20日,央行公布的2013年地区社会融资规模统计数据显示,2013年委托贷款、信托贷款和未贴现的银行承兑汇票,占该地区融资规模比重排在前五位的分别为上海 (46.4%)、西藏(45%)、黑龙江 (44.9%)、贵州(42.2%)和云南(42.8%)。
去年7月,国务院办公厅发布的金融“国十条”(即《关于金融支持经济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的指导意见》)要求,引导、推动重点领域与行业转型和调整,坚决淘汰落后产能;严密防范金融风险,再次明确重申严守不发生系统性区域性金融风险的底线;地方政府融资平台、房地产以及两高一剩(高耗能、高污染、产能过剩)行业是金融风险的重点集中领域。
事实上,国家在政策上一直要求谨慎向房地产、产能过剩的行业提供资金支持,但很难排除银行将表内业务转向表外,向这些领域提供贷款。某证券公司银行业分析师向《每日经济新闻》记者表示,房地产和产能过剩等领域所对应的表外业务很多,主要是指信托贷款。
“看起来像是信托公司贷款,实际上是银行介绍给信托公司的客户,通过这种方式向其投放资金,如果银行直接给这些领域放贷款,会受到银监会相关政策规定的限制,银行只能通过信托发放贷款,钱是银行的钱,通过信托过了一下,绕开银监会的监管。但是,未来银监会会按照事实重于原则的方式,查看实际是谁发放的贷款,只要是银行牵头主导,都视为银行在发,就要服从监管。”上述银行业分析师说。
表外业务发展靠政府信用
李慧勇表示,被监管的表外业务,最重要的是缺乏明确的规范,导致常规的信贷控制没有办法很好达到货币政策调控的效果,同时也加大了金融风险。表内业务控制比较严格,风险可控,但是一般经过表外后,可能就存在短存长贷,资金来源、运用期限不匹配,所以房地产等领域和过剩行业只能靠高利吸纳资金,风险很高。
上述银行业分析师认为,有一些传统的表外业务已经受到监管,包括信用卡,需要加强监管的主要还是理财产品,“一个是自营的理财产品,通过信托通道或证券公司通道进行运作的理财产品,主要是银行牵头在做,事实上也是项目的风险承担方,就应该视同表内业务,做风险管理,如资本金占用或者拨备等,银监会能管理的就是这些领域。”
海通证券表示,银行表外业务大发展的深层次原因在于,政府信用仍是核心。我国金融体制决定了银行表内外业务的发展和特色。“影子银行”生命力强大是由于依附于政府信用。经济发展方式决定了“影子银行”模式,有什么样的融资需求,决定了表外融资的结构。
鼓励创新但不能有风险
对于表外业务的发展,监管部门已相应出台一些政策予以应对。去年3月,银监会发布的8号文(即《关于规范商业银行理财业务投资运作有关问题的通知》)要求,商业银行应实现每个理财产品与所投资产(标的物)的对应,做到每个产品单独管理、建账和核算。
此外,今年初,国务院办公厅的“107号文”(即《加强影子银行业务若干问题的通知》也要求,按照谁批设机构谁负责风险处置的原则,逐一落实各类影子银行主体的监督管理责任。各类金融机构理财业务,由国务院金融监管部门按照法定职责和表外业务并重的原则加强监督管理。
2月19日,银监会发布《商业银行流动性风险管理办法 (试行)》(以下称《办法》)将同业业务及表外理财纳入管控。
李慧勇表示,表内表外同样监管面临最大的难题是,要鼓励金融创新又不能出风险,这个度很难把握。“如果全部限制死的话,毫无疑问,对于我们全面扩大直接融资,资源匹配这样的目标相冲突;但是,如果不加以控制又会出现金融风险,货币政策可能会大打折扣。”
李慧勇认为,把握好这个度需要守住三个原则:服务于实体经济,不能造就一个食利阶层;合法合规,不能够让违法违规现象逃脱监管;资金不能用于国家有风险的领域,例如证券投资和资本炒作等领域。“表内很容易界定,资产和负债比较清晰。但是表外业务太宽泛,而且部分是正当的。所以,真正要做到表内和表外同样监管不太可能,由于表外领域宽泛,所以很容易创造新的业务模式,真正堵死很难,要根据不断变化的创新模式变换监管思路。”
对此,上述银行业分析师也表示赞同。“表内比较容易监管,要求银行定期上报数据,但是表外业务,从监管层角度没有建立比较完善的数据收集和处理机制。如果监管层下定决心对表内表外同样监管,今年内就应该能进行管理。但是,表外可以创新出新的业务,继续绕开监管体系,所以表外监管不能指望一次性监管就把表外业务监管住,要不断盯着它,实时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