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看中经经济日报微信中经网微信

股市重挫:失守2000点 商品惨跌:五品种跌停

2014年03月11日 07:57    来源: 广州日报    

  

  

  (CFP供图)

  昨日沪深两市双双跳水,上证综指失守2000点整数位,深证成指下跌近2.9%,创业板指数则暴跌3.67%。(详见A3、AⅡ5)

  受较弱的经济数据影响,昨日国内大宗商品市场和股市一道惨跌,五大品种收盘跌停。记者调查发现,铜、钢现货市场悲观情绪弥漫,贸易商忙着抛货。多位专家也不看好后市:一方面,美联储退出QE步伐不会停止;另一方面,全球经济尤其是中国经济复苏仍然前路漫漫。

  本报讯 (记者井楠)本周一,受累于2月CPI数据不尽如人意,且国内股市大跌、马航客机失联,国内大宗商品市场遭遇惨烈下跌,早盘8类品种一度跌停。其中,沪铜主力合约1405收跌5.01%;螺纹钢1410收跌4.02%;焦炭收跌3.98%,焦煤1405收跌3.98%;铁矿石收跌5.94%,以上五类以跌停报收。此外,橡胶跌4.43%,玻璃跌3.72%,白银跌3.39%。从K线图上看,2014年开年至今,国内铜期货累计跌幅超过10%,螺纹钢广州现货价格跌幅达10.1%。

  在此影响下,国内A股市场有色、大宗商品股票大幅走跌,云南铜业走跌4.13%至6.9元,刷新数月新低,江西铜业日跌5.76%;山东黄金日跌6.7%。

  记者调查本地市场后发现,企业经营不景气、现货需求下降,是导致大宗商品价格走跌的基础。机构普遍“看空”后市,认为世界经济复苏之路坎坷,国内经济转型特征明显,需求下降的局面短期内无法改变。

  钢铁现货市场:抛售已成“多米诺骨牌”之势

  记者调查了广东本地有色、钢铁现货市场,发现春节后至今悲观情绪弥漫。“1月份还想多进几千吨货搏短线,真庆幸没有多进;我对常规进了的还都后悔不及。”广州黄埔区的某钢贸商陈先生告诉记者。

  南沙区的钢贸商刘先生告诉记者:与钢材业密切关联的铁矿石行业库存压力更大,部分同行的铁矿石堆积如山、严重积压。“我们都是一条流水线上的环节,一环上挤压或缺钱,势必扩大到整个产销线路上去,形成恶性循环,抛售之风,就形成了多米诺骨牌现象。”我的钢铁网冼少娟认为:“对矿石、大宗商品行业来说,3~4月是信托密集到期时期,间接影响资金流向,对于弱市来说是雪上加霜。”

  铜需求企业:“宁可少生产,也先套现保命”

  与钢材市场对比,铜市场的悲观情绪有过之而无不及,“超日债违约”形成的蝴蝶效应显然在全行业持续发酵。曾先生是广东一家中型电子原材料企业的经营者,在期货、现货市场上均要操作铜产品。他告诉本报记者:“现在铜市场上,别说近期的经济数据不怎么样,就是有利好数据出现,我们也不敢相信了。我与同行们一路做空现货、该抛的都要抛,期货也干脆不做了。最近,我还贱卖了一批铜产品库存,价值500万元,亏了100多万元;现在宁可少生产,也先要套现保命。”

  对专业投资者来说,人民币近期的贬值走势,也使得国内市场上铜产品的投机空间大幅度减少。以往铜期货均是金属期货产品的主力产品,但从去年下半年至今,交易量与价格齐跌,很多“老期货”均改去投资白银了。

  业内观点

  三大原因看空商品后市

  原因一:近期经济数据不尽如人意

  对于后市,谨慎看待复苏成为多数业内人士的共识。刚刚公布的2月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同比上涨2%,是去年1月以来的最低位;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指数(PPI)同比下降2%,为七个月来的新低;较早公布的2月出口同比下降18.1%,贸易逆差近230亿美元。同期,中国公司债价格的下滑速度创了近四个月来的新高,7天回购利率达到一年来的低点。包括深圳大学金融研究所所长国世平教授在内的多数经济学家由此认为:经济数据的下滑(或增速下滑),表明市场需求乏力,企业经营现状不佳,后市经营面临困难。

  原因二:制造业需求下降

  记者从广东市场了解到:对于数量众多的制造业企业来说,库存压力大、现金流不充足、产品销售量递减,成了近期无法避免的三大困境。广州华泰长城期货的任建封认为,铜现货需求确实出现了比较明显的减少。铜材料的工业用途比较集中,其中30%~40%用在电缆电线类别的电子产品领域,类似行业企业近期业绩大幅下滑、亏损连连。

  原因三:美元走高打压大宗商品

  从世界经济来看,美元的持续升值势必造成以美元计算价格的大宗商品价格的持续下跌。

  “世界经济在复苏之路上同样荆棘密布。”中央财经大学商学院副教授傅晓霞认为:“大宗商品价格后市,至少有两点压力:一是经济周期的影响,导致需求步入下降周期;二是新兴国家主导的经济转型导致去大宗商品化。”

  部分大宗商品业内人士甚至认为市场将进入快速下跌时期,目前市场洗牌即将开始,会进一步导致产业重组及结构转型快速启动。为此,多数业内人士均看空2014~2015年的大宗商品后市,认为价格仍有进一步走跌空间。


(责任编辑: 史博超 )

    中国经济网声明:股市资讯来源于合作媒体及机构,属作者个人观点,仅供投资者参考,并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上市全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