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看中经经济日报微信中经网微信

小微企业融资难在何处

2014年03月26日 08:07    来源: 工人日报    

  根据国家工商总局公布的数据,去年我国新登记注册各类市场主体1004.92万户,比上年同期增长18.4%,其中私营企业201.07万户,比上年同期增长27%。

  但是,北京市统计局和国家统计局北京调查总队于上周末发布的一项调查显示,去年该市小微企业资金紧张问题进一步凸显,认为资金紧张影响生产经营的企业比重达30.8%,比2012年提升6.9个百分点。一方面是小微企业在全面深化改革之下如雨后春笋般成立,另一方面则是小微企业融资难问题进一步加重,亟待破解。

  一般来说,企业的融资渠道有两大类,一是内源融资,二是外源融资。内源融资指的是企业的自有资金和在生产经营过程中积累的资金,但对于小微企业来说,企业自有的创业资金和积累资金并不多,不足以维持企业发展,融资必须依赖外源融资。

  外源融资通常分为直接融资和间接融资。直接融资即上市募集资金,配股或增发股份,又称股权融资,但这对于大部分小微企业来说实在太遥远了。对于小微企业而言,他们需要的不是上市,不是风险投资,而是几万、几十万元规模的资金,帮助自己渡过创业期的诸多难关。因此,间接融资就成了小微企业较理想的融资渠道。间接融资又称债券融资,顾名思义,就是通过从银行和非银行金融机构贷款来进行融资。

  不过,在财大气粗的银行看来,小微企业所贷金额“难入法眼”,另外,不论是从银行,还是从其它非银行金融机构贷款,都需要有抵押担保。但初创期的小微企业并无多少固定资产,甚至连办公器材都是租的,拿什么抵押给银行呢?没有抵押、质押物,别说银行,就是取得第三方的信用担保也很困难。

  根据北京市统计局的数据,去年小微企业融资难最大的表现就是抵押担保品不足,占比49.3%,比上一年度又上升了9.3%。而即便一些非银行机构对于抵押品的要求不如银行多,但受制于诸多因素,民间的许多借贷行为,仍处于灰色地带,利息也甚高。

  目前,在一些经济技术开发区,尚处于试验阶段的小微企业投融资平台,是小微企业破解融资难的一个渠道。地方政府或投资企业通过搭建服务平台的方式,可以为小微企业提供“孵化”服务。服务平台不仅可以提供增信担保贷款、股权投资等金融服务,为小微企业争取到资金支援,还能够帮助小微企业处理人力资源、行政事务、公共关系、政策解析等方面的问题,节省小微企业的运营成本。这样的投融资平台模式,值得借鉴与推广,目前在南方省份的个别城市,已经有类似的金融改革试验平台。

  当然,从根本上破解小微企业融资难,关键在于通过深化改革,激发民间金融的活力,允许民间金融资本通过合法渠道,例如参股民营银行,组建民营的非银行金融机构等,来参与小微企业的融资过程。而这,也能为使那些投资于楼市的民间资本,重新流向实体经济。

  从本月起,工商注册资本登记改革开始推行,除特定行业外,有限责任公司的最低注册资本限制被取消,“人人皆可开公司,出一元钱就可以”。目前,许多地方的工商局已经接受了不少一元公司注册,小微企业的开办潮即将到来,但是,如何通过机制上的改革创新,从根本上解决小微企业融资难问题还是一道亟待破解的题。(中工网)


(责任编辑: 蒋柠潞 )

    中国经济网声明:股市资讯来源于合作媒体及机构,属作者个人观点,仅供投资者参考,并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上市全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