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一年间疯涨80倍的虚拟货币比特币正遭遇尴尬:一方面,交易平台遭遇银行及支付机构“设限”,导致比特币行情单月跳水近40%;另一方面,虚拟货币热也催生国内数十种“山寨币”,投资均不乏本金难保风险。
国内兴起虚拟货币热
一年间涨幅超过80倍,一个月内跌幅近40%,曾风光无限的虚拟货币遭银行及支付机构“设限”。比特币交易平台FXBTC近日公告,暂停人民币充值和银行卡提现业务。另一家交易平台BTC38.com称,已收到银行通知,将停止人民币充值。
受此消息影响,国内虚拟货币行情应声跳水。据国内最大的交易网站比特币中国报价,比特币从3月4日的3951元人民币/枚,一度跌至4月4日的2419元/枚,跌幅接近40%。而2013年,比特币报价从80元人民币涨至6600元,涨幅一度超过80倍。
“去年12月到现在,比特币报价从每枚6000元跌到不足2500元。”虚拟货币投资者、北京某网络公司开发测试工程师田中说,自己先后投入的20万元已经腰斩。
记者采访了解到,由于比特币一度暴涨,“山寨”模仿其形式的国内虚拟货币也在涌现。各类线上货币采取线上交易、撮合报价,品种迭出,大有“方兴未艾”之势。
比如,据中文虚拟币行情网站“聚币网”报价,2014年1月至今,已有16款线上国产虚拟货币宣布“发行”,目前在国内可交易的虚拟货币已达数十种。仅2月2日及3日,两天内就有“企鹅币”、“大象币”、“蜗牛币”三款国内虚拟货币宣布上线。
然而,投资亏损成为普遍现象。29岁的上海籍虚拟货币投资者贾某告诉记者,自己于去年11月购入报价为119元/枚的“元宝币”,但卖出时已跌至26元/枚,缩水达80%。
“三无”风险不容小觑
我国已成为最大的比特币交易市场。上海一家比特币网站负责人告诉记者,仅该平台日交易量超过20万枚,按时价折合人民币超过5亿元。记者调查发现,尽管虚拟货币不乏技术创新成分,但作为投资品其风险不可小觑:
一是资金安全缺乏保障,“跑路”频发。多数比特币交易平台资金存放在法人账户。去年10月,注册于我国香港的GBL交易平台跑路,卷走超过3000万元人民币资金。此前,比特币交易平台“Bitfloor”因价值25万美元的比特币被盗,直接宣布关闭。
二是部分虚拟货币标榜自由生成,但发行机制极不透明。以一款宣称年发行量520万枚的国内“山寨币”为例,其发起机构法人、所谓的发行“算法”均不公开。有投资者反映,其官网甚至隐匿历史交易数据,涉嫌刻意误导“设套”。
三是发展线下流通存在法律风险等瑕疵。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人民币管理条例》第二十九条,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印制、发售代币票券,以代替人民币在市场上流通。
实际上,“元宝币”等部分虚拟货币发展手机充值等功能,以拆分持有、权益分红的方式公开发行理财产品。中国社科院金融所研究员张跃文认为,比特币等在我国被包装成一种投资品,通过虚拟货币购买,变为游资炒作品种。
跟风“炒币”需谨慎
中国人民银行等五部委在2013年12月发布的《关于防范比特币风险的通知》中已明确,比特币应当是一种特定的虚拟商品,不具有与货币等同的法律地位,不能且不应作为货币在市场上流通使用。《通知》此前已要求,各金融机构和支付机构不得为客户提供比特币登记、交易、清算、结算等服务。
据介绍,对比特币采取审慎监管,已是多国普遍做法。“以美国监管部门查处的交易机构‘自由储备’为例,其大部分采用比特币的都是违法交易如洗钱、武器走私。”上海财经大学法学院研究员李宇认为,如果缺乏监管,这一“无国界货币”有沦为非法交易温床的风险。
因此,盲目“炒币”有风险,投资需要警惕跟风。张跃文表示,一方面,网络也是现实世界,必须遵循与现实世界相符的法律规范、道德准则。另一方面,网络交易和虚拟交易带来监管难题。如何保障交易平台安全和投资者权益,仍待疏堵结合、规范引导。
专家认为,防范各类虚拟货币风险,仍待加强长效规范、引入第三方约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