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专家说,信托产品发行低迷并非只是一时现象,而是一种长期趋势
用益信托最新数据显示,今年一季度集合信托发行规模下降了近四成。去年还在快速膨胀的信托业,今年却遭遇滑铁卢,这样的数据让业内人士也颇感意外。
一位资深信托研究员对《证券日报》记者表示,今年一季度集合信托发行规模下降是多种原因共同作用的结果,不断爆出的兑付危机令不少投资者对信托失去信心,私募产品无需再借道信托公司发行也分流了部分资金。更为重要的是,在以余额宝为代表的互联网金融冲击下,银行亦通过提高理财产品收益率的方式获取资金,对进入信托的资金起到了明显的挤压效应。
新形势下,部分大型信托公司已经开始谋求相关业务转型,以实现产品的差异化竞争,另一方面,信托公司也在尝试借助互联网平台发行产品。
市场低迷
一季度规模缩水700亿元
信托业去年首破10万亿元规模,成为仅次于银行业的金融“老二”,不过,在登上顶峰的同时,信托进入2014年却尽显疲态。
用益信托在线统计数据显示,今年一季度集合信托发行数量1286款,发行规模2104.5亿元,与去年四季度3483.66亿元的规模相比,发行规模缩水694.66亿元,环比下滑39.6%。
与此同时,信托产品成立数据也应声下滑。数据显示,今年一季度信托公司共成立1204款集合信托计划,规模为1409.84亿元,较发行规模大为缩水。而在去年同期,这两者之间的差距几乎可以忽略不计。
其实,信托行业疲态早有显现。银监会数据显示,2013年信托资产规模虽然突破10万亿元,但增速趋缓。2013年行业同比增速为46%,结束了自2009年以来连续4年超过50%的同比增速。2013年前3个季度环比增速连续下降,这是2010年以来从未出现过的情况。
值得一提的是,发行市场的低迷尤以房地产信托的表现最为典型。用益信托的数据显示,今年一季度,信托公司房地产集合信托计划发行规模较去年四季度下降超过40%,成立规模更是下降50%。
用益信托首席分析师李旸表示,信托产品发行低迷并非只是一时现象,而是一种长期趋势,可以预计未来信托产品的发行将在很长一段时间面临较大挑战,信托公司应加快建设直销团队,并尽快谋求相关业务转型。
申银万国研究报告也指出,今年信托行业发展前景并不乐观,矿产和房地产信托产品面临兑付压力,经济增速放缓制约企业进一步融资需求,其他资产管理机构与信托公司的竞争日益激烈。
一位资深信托研究员对本报记者表示,今年一季度集合信托发行规模下降是多种原因共同作用的结果。不断爆出的兑付危机令不少投资者对信托失去信心,私募产品无需再借道信托公司发行也分流了部分资金。更为重要的是,在以“余额宝”为代表的互联网金融冲击下,银行亦通过提高理财产品收益率的方式获取资金,对进入信托的资金起到了明显的挤压效应。
腹背受敌
信托公司谋取业务转型
新形势下,部分大型信托公司已经开始谋求相关业务转型,以实现产品的差异化竞争。
平安信托近日与宋都控股共同签订了《关于房地产项目投资战略合作事宜之合作框架协议》。平安信托此次并未以传统的贷款模式介入房地产开发项目,而是拟采用项目合作的方式,对宋都集团开发或代建的单个或多个房地产项目进行投资合作。
华宝信托也在近日成立了一款房地产股权投资基金—华宝金石长赢系列-腾飞创新园信托计划。不同于市场上常见的“假股真债”式房地产信托,这款产品为真实股权投资房地产基金,并没有相关的抵质押担保措施。据悉,这一系列产品主要面向高端客户,最终项目收益取决于所投项目实际的销售或退出情况。
另一方面,信托公司也在尝试借助互联网平台发行产品。
信托100网站平台将信托“拆分”来卖,投资者以100元/份的低门槛投资高收益的信托产品,存款期限6-36个月,预期年化利率可达8%-12%。该网站推荐的四款产品中,方正东亚信托-东银实业债权投资一期、中融-唐昇1号结构化集合信托,均以100元每份起售;另外安信和平安的产品则1万元起投。
在“信托100”官网首页,显眼字体标示网站是“信托系余额宝”,具有高收益率、低风险、高灵活性、低门槛等优势。网站称,用户能够以100元/份的低门槛投资高收益的信托产品,存款期限6至36个月,预期年化收益率高达8%至12%。
然而,有专家表示,这种做法是在打擦边球。按照证监会要求,超过200个人购买就是公募理财产品,产品性质不一样。将高门槛的信托产品“打散”以后卖,目的是为了吸引更多小投资者,但是这种做法跟当初设计信托产品的初衷相违背。
阿里巴巴的“娱乐宝”项目刚刚收官,腾讯也马上推出高收益信托产品,目光瞄准了高收益群体。四款产品为“浙江长兴1号”、“众益1402期”、“北大未名欧5汽油项目”和“延安保障房项目”,发行机构为金元惠理、中铁信托和国泰元鑫,收益从8.5%~11.2%不等,起点金额为100万元。
事实上,网络平台上卖信托产品早有先例,打开淘宝网就有不少类似产品在售,有的收益甚至超过11%。不同的是腾讯开了一个腾讯理财的平台,然后将这个平台租给各类金融、理财机构,看上去像是腾讯在卖产品,其实还是机构自己在卖自己的产品。
截至4月8日下午,两款收益超过10%的产品已经售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