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看中经经济日报微信中经网微信
当前位置      首页 > 财经滚动新闻  > 正文
中经搜索

人民币汇率跌破关键点位 业内称央行态度不坚决

2014年04月25日 10:50    来源: 新华网    

  据路透社报道,人民币汇率市场似乎山雨欲来风满楼。经历一段时间的汇价信号混杂、经济预期分歧、监管态度暧昧,企业购汇避险的意愿正在逐渐转浓,市场预期有形成贬值合力的苗头。

  从4月9日到周四收盘,人民币兑美元即期汇率从最强的6.1850元贬至最弱的6.2509元,12个交易日贬去659个点子或1.05%,使年初至今的贬值幅度扩大到3.12%。

  “客户的预期正在向贬值方向转变。去年下半年的很多远期结汇现在已经处于浮亏,本周以来贬值步伐明显加快,人民币如果继续贬值并站上6.25元,购汇将会比较猛烈,有可能会贬至6.3元。”一外资行交易员称。

  她并认为,这一波贬值中监管层干预的可能性较小,因人民币快速走贬会引发市场恐慌,对于监管层而言弊大于利,所以就算是大行购汇,也应该是客盘主导。

  自3月中旬汇改推进、扩大人民币日内浮动区间之后,企业避险的意识正在变强,体现在远期结汇减少、远期购汇增加;同时套利交易的退出也使即期购汇增多。

  这些因素经过3月末至不久前的发酵后,正让犹豫不决的企业更多向看空人民币方向靠拢。尤其是在汇率行至6.25元这个重要的前期盘整平台,破位后有可能迫使市场切实调整后期汇率预期。

  离岸人民币现汇周四也刷新逾年半来新低,并逼近期权停损的6.25关卡,客盘压力再度升高,令人民币后市下跌压力沉重。市场人士指出,6.25关卡眼见不保,再次引起各家银行急电今年承作期权衍生品的客户前来补足担保品。

  随着人民币贬值和双向波动特征日趋明显,企业的汇率操作风格正在发生变化。中国国家外汇管理局周四公布的数据显示,3月份代客远期结售汇顺差环比骤降200亿美元至27亿美元,因远期结购汇意愿一减一增。

  监管层态度暧昧

  就在本周以前,由于汇率预期较为分化,央行中间价和日内疑似干预都是市场紧盯的风向标。本周初汇率行至6.24元遭遇较强的大行结汇支撑,一度被解读为央行的“反向干预”。

  近两天客盘购汇仍有增加,尤其是周四油盘购汇引发美元价格上蹿,引发一部分盘踞在6.25元的美元空头止损平盘,而市场并未见到所谓反向干预,仅仅是中间价微微走强稳定军心。

  市场人士对这些混杂的信号头疼不已。一股份行交易主管直言不讳,“我觉得老大(央行)态度不坚决。要不就果断贬,要不就果断压着,现在是半推半就。”

  疑似干预的神出鬼没让企业无所适从、只有乖乖学习避险止损,事实上让汇率双向波动起来,不过,在当前市况下,监管层的暧昧态度带来很大不确定性,贬幅进一步扩大有可能引发汇率预期转向。

  中国外管局国际收支司司长管涛周四在记者会上分析,前期的一些国内外汇贷款或者从海外借的外币负债,在汇率波动后会承受一定的压力。3月份以后,随着汇率波动的加大,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始对冲前期外币负债敞口,增加了远期购汇。

  同时他还说,汇率波动对前期看涨人民币单边升值的套利交易形成挤出效应,并释放出平仓购汇的需求,反过来进一步推动汇率的波动和资金流出的压力。

  招商银行总行高级分析师刘东亮认为,即使真正存在反向干预,监管层的目的可能也只在于营造汇率双向波动。“我认为就算贬到6.3也是可以接受的,个人预测会贬到6.26左右。”

  官员呼吁理性看待

  管涛在记者会上强调,尽管现在人民币汇率出现了波动,但是影响跨境资本流动的基本面因素并没有发生根本改变,而后期跨境资金流动和汇率的双向振荡将成为新的常态。

  从周小川行长此前关于注重中期趋势重于短期趋势的立场上看,监管层对于短期双向波动容忍度应有所提高,但也不会容忍中期出现单边趋势。

  除了国内外基本面和国际收支因素,管涛还着重分析指出,当前人民币汇率除去市场供求以外的影响因素正愈加重要。这包括一些心理预期、价格重估等非流量、非交易因素。

  “从这个意义上来讲,目前的人民币汇率走势可能就不能简单从商品供求关系来看,越来越像股票和债券这种资产价格变化。”他认为,这也是汇率呈现双向波动的一个条件。

  他认为,对于这种变化,市场各方都要做出适应性调整,理性看待,积极应对。外汇管理部门将继续加快培育和发展外汇市场,引导企业树立正确的汇率风险意识,并进一步提高数据透明度,帮助市场主体更好地识别和管理风险。(中证网)


(责任编辑: 史博超 )

分享到:
    中国经济网声明:股市资讯来源于合作媒体及机构,属作者个人观点,仅供投资者参考,并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延伸阅读
  • · 汇率走势为何与供求相悖      2014年04月25日
  • · 人民币汇率再创新低      2014年04月23日
  • · 人民币汇率小幅震荡      2014年04月10日
  •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上市全观察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