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控制风险,保护投资者权益,新三板对投资者适当性做了明文规定。“法人机构的注册资本500万元以上,合伙企业的实缴出资总额500万元以上,自然人名下前一交易日日终证券类资产市值在500万元以上,可以申请参与挂牌公司股票公开转让”。这一规定把大量投资者挡在了新三板的门外,因此倍受诟病,降低投资者门槛的呼声也一直不绝于耳。
作为多层次资本市场的重要一环,新三板产生的重要背景是投融资矛盾不断深化。一方面是中小企业普遍具有融资需求,但是很难从传统的融资体系获得资金。另一方面是广大居民的财富不断增加,保值增值的需求日益增加,但是可供选择的投资渠道和投资产品相对较少,所以一旦出现投资机会便纷纷哄抢,艺术品泡沫、黄金泡沫、房地产泡沫、疯抢比特币等均是这个原因。这种资金供需的矛盾一直是中国金融体系改革的难点,关系到虚拟经济对实体经济的支持力度。
而新三板可以在很大程度上缓解这一矛盾,但是在投资者适当性管理规定下,其能吸引到的投资者数量不容乐观。中小企业的巨额资金需求有赖于众多投资者的参与。但是,中小投资者无法直接参与新三板,即使可以参与,会由于缺乏对行业和公司的深入分析能力,产生类似于沪深市场的投机行为。
笔者认为,这正是机构投资者体现价值的机会。机构投资者相对于普通居民,具有更强的分析和判断能力,更能鉴别出好的新三板企业。普通居民将资金委托给机构投资者,后者定向投资于新三板企业,并在公司治理、企业运营等方面给予适当指导,然后与投资者一起分享企业发展的成果。如果制度清晰,运作得当,投向正确,可以实现多方共赢,并在一定程度上缓解虚拟经济领域的泡沫现象。
基金是普通居民较熟悉的机构投资者之一。自2012年底以来,随着新三板的筹备和发展,已有几个以新三板为投资对象的基金。随着新三板扩容到全国,挂牌公司数量将很快突破1000家,市场规模越来越大,目前不少券商正在筹备新三板基金,银行、保险等专业理财机构亦在开发新三板相关投资产品。总体来看,新三板基金尚处于个别尝试、蓄势待发的阶段,并很有可能成为一种行业趋势。若新三板基金不断增多,将会有更多的资金流向该价值洼地,满足广大中小企业的融资需求,推动这些企业的成长和发展,而这正是中国产业升级的重要组成部分。
2013年是中国互联网金融的元年,自阿里巴巴推出余额宝后,互联网金融风起云涌,各行业纷纷借鉴互联网金融的模式和经验。笔者认为,鉴于基金的特点、新三板的投资者适当性管理规定,新三板基金可以从两方面借鉴互联网金融的经验。第一,聚少成多,形成规模优势。可以与第三方支付合作,开辟多个移动互联销售渠道,汇聚更多的投资者和投资资金,形成一定规模,提高议价能力。第二,适当保证收益率,但明确长线投资的预期。可以采取保证收益加年度分红的形式,引导居民的价值投资理念,并形成对挂牌企业的持续融资支持。
当然,新三板基金在设立时就需考虑形式和退出机制,是一只基金投多家企业,还是大基金下面设小基金,分别投向不同的企业,各自的投资期限是多长,发现风险并退出时,如何保证投资者的收益等,都是需要考虑的问题。同时,新三板基金需对投资者风险承受能力有准确的判断,因为这个市场的风险明显高于沪深市场。
新三板基金若发展迅速,可以大力提高金融体系的投融资效率,培养价值投资、理性投资和长期投资的理念,但是其发展瓶颈在于监管部门的认可。可以预计,在监管部门摸底互联网金融对传统金融体系的冲击和潜在风险之前,互联网金融的发展速度将适当放缓。新三板基金能否取得监管部门的认可,并快速发展,有赖于规范透明的运作程序,较高的风险控制能力,以及各参与方对这种投融资模式的理解和支持。
(作者系中国劳动关系学院教师、中国社科院公司治理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