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看中经经济日报微信中经网微信

市场下跌股基“很受伤” 债券喜迎“跷跷板”

2014年04月29日 06:45    来源: 中国经济网    

  中国经济网北京4月29日讯 (记者 康博 张桔) 短短一个多月,股市中的赚钱氛围就已经彻底消失,无论是小盘股还是大盘股、成长股都处于一片下跌趋势中,这也让身为机构投资者的基金受伤不已,但在股票与混合基金大幅下跌的同时,债券基金却喜迎“跷跷板”效应。

  双重压力使市场迅速“变脸”

  从今年2月底以来,国内A股就结束了年初的赚钱行情并迅速“变脸”。数据显示,上证指数和中小板在最近两个月当中,分别下跌了将近2%和10%,而创业板更是下跌了13%。

  究其原因,部分专家认为,其根源还是宏观经济不给力。一季度宏观经济数据中,仅 GDP数据略好于预期,其他几乎所有数据都显示经济较为疲弱;各主要中观行业的景气状况继续偏差,4月份经济运行旺季也没有多大改观;信用风险从年初以来也在不断暴露。” 天治财富增长基金经理周雪军认为,在这个背景下,监管层开始适当加大“稳增长”力度,但货币政策的宽松始终顾虑重重,对目前经济下滑的状态几乎没有任何帮助。

  也有市场人士认为,在经济尚未出现断崖式下跌的情况下,政府只能通过“微刺激”来托底。中央政府之前的表态和行动已经表明了推动改革、调整结构的决心,在这个时点实行大规模的放松、刺激政策的可能性较小,而且在环境、债务、房价、汇率的硬性约束之下,重启4万亿模式有饮鸩止渴的风险,因此短期经济难有大的改观和趋势性方向。

  除此之外,IPO的重启也增加了市场极大的心理压力。从本月18日起,证监会网站集中预披露IPO在审企业招股说明书,截至25日已有122家企业完成预披露,而排队公司数量总共已经达到680家,并且有传闻说这680余家公司的发行将在2016年之前完成,市场担忧A股首发融资的快速释放将接踵而至,并引发市场、股指不可承受的“大扩容”。

  “定向降准”无力 蓝筹依然维持弱势

  中小板和成长股的下跌似乎早已成为共识,但持有蓝筹股的风险同样不可小觑,自上周蓝筹的反弹行情夭折后,其弱势运行的格局就始终没有改变。海富通等基金认为,出于对后市的整体判断,认为目前结构性行情概率较大,而大盘蓝筹,反转的概率很小,仍是短期反弹,反弹高度亦不可高估。

  同时,当前经济走势低迷已成为市场共识,并引起高层关注,目前市场在等待刺激政策的路径和效果。总体看,资金面最宽阶段已过,大概率仍会维持适度宽松。

  交银施罗德的研究人员分析认为,虽然本周政策释放出农商行和合作银行可以降准的信号,但降准释放的超额准备金会在很大程度上被新增贷款所派生的存款消耗,而不会作为货币市场的增量资金供给。因此,这次定向降准释放的资金无论从用途还是规模上对流动性的影响都不是很大,大蓝筹的上涨并不容易。

  从基金的操作来看,本期机构投资者较为谨慎,多数公司选择减仓。大型基金公司中,博时、南方、华夏减仓幅度较大,大成等减仓幅度略小,易方达仓位基本维稳。本周多数中小型基金公司减仓,如益民、建信、宝盈、长信、万家基金公司等减仓幅度较大。本周整体呈现加仓操作的公司数量较少,如中海、华泰柏瑞、浦银安盛、国联安等公司,但加仓幅度也均较小。从具体基金来看,减仓幅度较大的多为操作灵活的主题基金,以及前期仓位过重、成长风格鲜明的基金;而加仓幅度相对较大的多为风格均衡的基金。

  “跷跷板”效应显现 债券基金喜迎“新生”

  在股市大盘小盘集体杀跌的市场中股混基金也同样惨烈下跌。数据显示,上周主动股票型基金整体下跌4.51%,指数股票基金下跌3.19%,混合型基金整体下跌2.90%。一季报披露的重仓股显示主动股混基金在中小板和创业板上有较大的配置比例,所以“受伤”情况较为严重。

  上周跌幅较浅的则是一些偏价值风格和仓位较低的灵活混合型基金,如东方策略成长、建信内生动力、建信优势动力、中邮新兴产业、鹏华价值优势、博时主题行业、工银瑞信金融地产、中欧成长优选、东方利群、国泰民益灵活等。指数基金方面,地产主题指数基金表现较好,如华安中证细分地产ETF、国泰国证房地产、华夏上证金融地产ETF、国投沪深300金融地产ETF等。

  值得注意的是,在偏股基金整体走弱的情况下,债券型基金继续稳步上扬,股债跷跷板效应再次出现,截至4月25日,189只债券基金(A类份额)今年以来单位净值平均上涨2.39%,除了少数基金之外,绝大部分债基都取得了正回报,其中有68只债基单位净值涨幅超过3%,收益可观,有7只基金涨幅超过5%。

  对于目前债券基金的看法,海通证券表示,可以选择一些相对均衡的偏债型基金。风险承受能力一般的投资者,则可以继续关注利率债和高等级信用债占比相对较高的品种,同时辅以部分配置城投债的品种。


(责任编辑: 蒋柠潞 )

    中国经济网声明:股市资讯来源于合作媒体及机构,属作者个人观点,仅供投资者参考,并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上市全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