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看中经经济日报微信中经网微信

解读结构性理财产品:到期收益缩水是被忽悠了吗?

2014年04月29日 08:46    来源: 兰州晚报    

  “我买的这款产品到期后收益缩水厉害,买的时候咋不提前说,这不是忽悠人吗?”近年来,结构性理财产品到期未达最高预期收益水平的情况引起投资者极大关注,也遭到不少指责。

  究竟什么是结构性理财产品,为什么会出现不能一定保证投资收益的情况,甚至会亏损本金?那么,这一类产品并不一定能保证投资收益的情况下,投资者又该如何选择这类产品,如何才能避免投资后希望落空?

  在近日的采访中,中国银行甘肃省分行国际金融理财师毛新军表示,结构性理财产品设计

  的初衷是为了利用杠杆实现以小博大的效果,只有跟踪的标的和当初判断的走

  势一样,才能获得最高收益率,要选择产品,还需从了解结构性理财产品入手。

  未达最高收益引关注

  近日,部分银行理财产品连续被曝出未达到预期最高收益率,再次引起市场广泛关注。普益财富数据显示,截至今年一季度,已到期银行理财产品共计11916款,其中公布了到期收益率的产品有6502款。已公布到期收益率的产品中,共有24款未实现预期最高收益率,涉及多家银行。据银率网报告显示,3月份共有3718款理财产品到期,其中有2468款产品披露了到期收益数据。在披露的到期收益数据的产品中,有2457款产品达到了预期收益,同时还有11款结构性理财产品未达到最高预期收益率,其中有部分产品到期实际收益甚至远远不如同期存款利率。

  以过去几年发行情况来看,外资银行一直是结构性理财产品的发行“大户”。但今年1月以来,被曝未达预期最高收益率的银行几乎均为中资银行,而且有越来越多的中资银行加入到发行结构性理财产品的队伍中。外资银行的结构性理财产品更偏向于挂钩海外标的,如道琼斯指数、恒生指数,香港或欧美市场的股票等;中资银行结构性产品大多挂钩沪深300指数,其他标的包括港股衍生产品、黄金等。普益财富数据显示,中资银行结构性产品的占比由2012年的28.86%直线上升,至2013年已占到四成之上。

  金融衍生品+固定收益类产品

  那么什么是结构性理财产品?毛新军解释,其实结构性金融产品=金融衍生品+固定收益类产品。结构性理财产品是投资于不同风险收益特性标的的金融产品,一般意义上专指既投资于金融衍生产品又投资于固定收益类产品的金融产品。

  20世纪80年代开始,结构性理财产品在欧美市场兴起,成为近20年来最具创新性质的一类金融理财产品。我国的结构性产品起步相对较晚。2002年,国内结构性产品开始以结构性存款的形式出现。2004年3月《金

  融机构衍生品交易业务管理暂行办法》实施后,以美元为主要基准货币的多种结构性理财产品逐步涌现。2005年9月,银监会下发《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业务管理暂行办法》,将结构性存款(尤其是衍生品部分)业务纳入综合理财业务范畴,其后几年,结构性产品在国内理财市场呈现快速增长的态势。2013年以来,中资银行逐渐开始加大结构性产品的发行力度,通过在产品中嵌入衍生金融工具来博取更高的潜在投资回报率,以增加产品的吸引力。

  产品结构决定到期收益

  “结构性理财产品到期收益是由固定收益证券和金融衍生工具所带来的收益共同决定的,银行在产品收益设计上通常将理财产品的到期收益率与金融衍生工具的最终投资标的表现相挂钩,投资者是否能够获得较高的收益率取决于衍生金融工具投资的收益大小。”毛新军说。

  在这种结构设计下,结构性理财产品的预期收益形式和其他理财产品不同,其预期收益为一个区间,收益区间可以是从负值到一个较高的正值,即意味着投资者可能有超高收益回报,也有可能亏本的概率存在。不过中资银行在进行产品设计时,基本都引入了保本条款,意味着投资者投资结构性理财产品时,不会再出现零负收益情况,最差也能拿到最低收益。有公开数据显示,在2012年至2013年银行已公布到期收益情况的3000余款结构性产品中,有85%以上的产品实现了最高预期收益,仅有13%左右的产品实现了最低预期收益。从绝对收益看,统计期间内仅有数款产品为零收益,几乎没有出现负收益产品。

  选择结构性理财产品

  要“三看”

  毛新军建议,选择还需从了解入手,要看清产品三个特征,就可最大限度选择到合适的产品。首先,要看预期收益的区间。投资者可以对各行的收益区间进行对比选择,风险承受能力弱的投资者可以比较各行最低预期收益,先将最低预期收益与同期存款利率进行对比筛选,然后再在各行之间比较,风险承受能力强的则可比较各行最高预期收益。其次,要看挂钩标的。结构性产品的最终收益率由挂钩标的表现决定,因而产品的挂钩标的也是投资者应该关注的方面。投资者应该尽量选择自己熟悉的标的市场挂钩的产品。第三,要看挂钩收益形式。目前国内市场上,结构性产品的收益结构主要有看涨看跌型、波动型、设定区间型、触发型、观察期型等。

  此外,毛新军提醒广大投资者,需根据自己的风险偏好,选择不同的收益挂钩形式。投资要选择熟悉的行业,具备一定的基础知识,对标的市场有自己的判断,选择与自己预期一致的产品,避免盲目投资。购买前也可咨询身边熟悉的理财师。


(责任编辑: 华青剑 )

    中国经济网声明:股市资讯来源于合作媒体及机构,属作者个人观点,仅供投资者参考,并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上市全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