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看中经经济日报微信中经网微信

七成公司应收账款同比增长

2014年05月05日 08:43    来源: 深圳商报     陈燕青

  随着上市公司年报披露完毕,上市公司2013年应收账款的情况也揭晓。WIND数据显示,去年具有可比数据的2445家公司应收账款总额为2.25万亿,同比增长15.4%,其中同比增长的公司占比约七成。对此,知名金融专家宋清辉等业内人士表示,应收账款增速较快将影响企业现金流状况,投资者对其中的周期类公司应保持谨慎。

  应收账款增速超过营收

  根据WIND数据统计,具有可比数据的2445家公司去年底应收账款总额为2.25万亿,相比2012年的1.95万亿增长15.4%。值得一提的是,这些公司去年营业收入同比增长约9%,低于应收账款的增幅。

  一般说来,应收账款与营业收入存在一定正相关。当应收账款增幅大于营业收入增幅时,说明主营业务收入中的大部分属于赊销,因此公司资金利用效率有所降低,面临较大经营风险。在较好的经营状况下,应收账款增幅往往小于主营业务收入增幅。

  不过也有部分上市公司应收账款增幅小于营业收入增幅,同时经营性现金流为正并且同比增长,应收账款呈现出良性增长态势。如鼎汉技术去年营业收入同比增长65.89%,净利润同比增长376.38%,在良好经营业绩推动下,去年应收账款同比增幅不足一成,远低于营收增幅。与此同时,公司去年经营性现金流净额同比翻倍。

  值得一提的是,在上述公司中,有1721家公司的应收账款同比增长,占比高达70.4%,其中上峰水泥、五矿稀土、华泽钴镍、中钨高新、建新矿业增幅位列前五名,同比增幅均超过百倍。

  对此,南方基金首席策略分析师杨德龙对记者表示,“应收账款增速较快说明企业的现金流状况比较差,像有色、煤炭、钢铁等强周期行业问题应收账款增长较快,营业收入的增长赶不上应收账款的增长,一旦部分应收账款将来收不回来,会导致呆坏账的增加,从而使得上市公司业绩下降。”

  同信证券分析师胡红伟对记者称,“如果应收账款增速远高于营业收入增速,再加上实际资金利率的不断提升会导致部分应收账款形成坏账,这势必影响这些公司的利润。”

  周期行业问题较多

  WIND数据显示,建筑装饰、机械设备、电气设备、采掘行业和化工位列应收账款前五名。去年建筑装饰应收账款总额高达5565亿元,位居所有行业第一,同比增长17.6%。由于建筑装饰公司一般需先期为项目垫付大额资金,如果客户对公司的赊账过多,那么公司就不得不通过银行举债或以自有资金接单,这对企业的长期发展来说有很大影响。

  采掘行业应收账款问题不可小觑。数据显示,采掘行业去年底应收账款总额高达1513亿元,同比增长6.6%。其中,中国神华2013年末应收账款总额高达220.43亿元,同比增长15%,而今年一季度末公司应收账款同比增长31.51%,预收账款同比下降29.69%,存货同比增长6.74%,显示煤炭销售压力进一步增加。

  此外,从增速来看,去年底有色金属行业应收账款总额高达419亿,同比增长31.8%,高居各个行业前列。其中部分公司增幅更大,如江西铜业在业绩大幅下滑的情况下,2013年度的应收账款也出现了暴增,回款压力明显增加。公司去年的应收账款高达82.53亿元同比增长102.45%,然而该公司在报告期内的营业收入只小幅增长了10.93%。对于应收账款暴增一倍有余的原因,江西铜业并没有做出具体的解释,只是用“主要系本期销售增长所致”一句带过。

  对此,知名金融专家宋清辉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合理的应收账款规模和增速可增加上市公司的销售收入,反之会形成坏账。应收账款的增加对上市公司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应收账款的规模和增速,两者愈大,对上市公司的影响也就越大;二是应收账款的账龄,账龄越长,发生坏账的风险就越大,给上市公司造成的损失也就越大。应收账款飙升将导致上市公司现金流承压,一旦发生应收账款不能按期或无法回收、发生坏账等情况,将对上市公司生产经营造成影响,未来业绩也会面临极大风险。”

  投资者如何看待应收账款增加较快的公司?对此,金麒资产总经理陈宝东对记者称,“如果公司所处行业处于快速上升期,主营收入和应收账款增速也会较快,这类成长型公司应收账款增速快是因为经营规模扩张快造成的,当然不是坏事,但是一些周期行业应收账款增加较快,很大程度上说明公司的下游资金压力较重、回款难。”

  应收账款同比增速前五名

  来源:WIND

  证券代码证券简称应收账款同比增长(倍)

  000672.SZ 上峰水泥156318.1

  000831.SZ 五矿稀土14298.15

  000693.SZ 华泽钴镍170.81

  000657.SZ 中钨高新170.48

  000688.SZ 建新矿业114.461


(责任编辑: 史博超 )

    中国经济网声明:股市资讯来源于合作媒体及机构,属作者个人观点,仅供投资者参考,并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上市全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