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一段时间,市场关于降准的猜测颇多。由于央行新发布的《2014第一季度中国货币政策执行报告》中写入“主动作为”一词,被一些人看作央行将要降准的暗示。有机构表示,“以往出现这一提法时,都伴随着准备金率的降低。”如此猜测,不免有本本主义之嫌,现时的“主动作为”绝非彼时的“主动作为”。
如果说当前我国经济面临的问题更多是结构性压力,而非单纯的周期性下行,那么,就不能简单地使用逆周期政策刺激,降低准备金率对经济增长的边际贡献率也远低于以前,甚至还会带来更多负面效应。
首先,当前的银根究竟如何?是否需要全面放水支持?
在货币供应方面,虽然3月末M2余额仅增长12.1%,但这主要是由于上年同期基数较高造成,如果保持这样的进度,全年M 2增量将超过20万亿,M 2增长率将大大超过13%的预期目标。
在信贷供给方面,今年前三个月新增人民币贷款3万亿,实际操作上严格按照监管部门的“3-3-2-2”的季度节奏进行投放,今年全年贷款新增10万亿目标基本无虞。一季度固定资产投资到位资金中,国内贷款同比增长15.3%,高于整体的增长率12.8%。这说明,当前投资增长乏力,并非因为信贷支持不力。
其次,全面放水的效用究竟如何?2008年金融危机时,我们出台了4万亿刺激政策,去年下半年我们又进行了4万亿的2.0版。观察政策的效用,4万亿刺激使经济的高增长维持到2010年底,但2.0版本的刺激只维持了去年下半年2个季度的经济回升。这说明,如果结构性问题没有改善,单纯逆周期政策刺激的效用递减很快。
再次,短期刺激性政策还带来很多不良后果。首先,投资需求和消费的失衡加剧。其次,投资拉动的增长,导致产能过剩严重。第三,政府主导的投资,造成了事实上的“国进民退”,政府收入占G D P的比例持续回升。第四,在金融领域,加剧了资产错配和资金空转矛盾。降准未必能给实体经济多少支持,却很可能鼓励金融市场和房地产。
目前,金融市场是“宽资金、紧存款”的局面,宽松的狭义流动性与偏紧的广义流动性并存,较低的货币市场利率无法有效向中长端融资利率传导,形成了陡峭的利率曲线。对于商业银行而言,资产端因限制贷款额度以及压制非标等导致“有钱不能花”,负债端存款流失严重导致“有钱不敢花”,使得资金淤积在货币市场。公开市场和准备金率这类传统的货币政策工具效率低下,难以压低中长端利率。
故此,应对经济下滑更多采取定向发力的政策,而非全面性的刺激。此前,对于三农、基建和棚户区改造的支持就是定向发力。同时,在降低社会融资成本,尤其是中小企业融资成本上,可以采取对中小企业业务差别化监管等定向政策,也可以尝试中国式的扭曲操作政策,直接干预中长期债券,央行直接购买或者央行通过定向宽松的方式由商业机构进行购买。除了定向发力,对于商业银行的信贷额度控制,也可以适度放松。
正如李克强总理所言,“一是要向改革要动力。二是要向调结构要动力。三是要向改善民生要动力。”如果不是用改革的办法,即简政放权、创新宏观调控方式、着力调整结构“三管齐下”,而是采取短期刺激政策,今后几年的日子也许会更难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