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看中经经济日报微信中经网微信
当前位置      首页 > 财经滚动新闻  > 正文
中经搜索

“双节”将至 部分银行理财产品收益率上6%

2014年05月28日 19:07    来源: 扬子晚报      徐建华

  南京多家银行提前备战“中考”,存款争夺战提前开场

  本周末端午和六一“双节”将至,不少银行借机推出了各色理财产品,预期收益不断上行。而随着6月银行年中考核临近,银行存款争夺战也提前开场,个别银行刚刚售完的理财产品预期收益率冲上了7%。理财专家建议市民,银行真正的考核期在6月底,接下来理财产品收益率上涨的可能性更大,投资者还可以观望一段时间再“出手”。

  部分在售的收益率“上6%”的理财产品

  机构名称

  中信银行

  南京银行

  渤海银行

  产品名称

  “共赢”系列1481A期人民币理财产品

  “聚金1403期3”人民币理财产品(新客户专享)

  2014年渤盛281号理财产品

  投资期限(天)

  371

  55

  364

  预期收益率

  6.1%

  6.4%

  6.05%

  专属理财产品搭“双节”顺风车

  扬子晚报记者从市面上了解到,银行搭上了眼下“双节”的顺风车,推出专属产品来博得眼球。比如南京地区一家国有银行推出的儿童节概念理财产品,预期年化收益率4.5%,产品期限60天,于5月30日至6月5日期间认购,认购起点金额为10万元;一家股份制银行儿童节理财产品预期年化收益率5.8%,5万元起即可认购,但是产品期限长达211天,于5月27日开始预约。此外,银率网统计发现,今年端午节专属理财产品也已面市。省外一家银行推出的一款210天期限理财产品,预期年化收益率达6.1%,该产品仅通过网银渠道认购。而另外一家银行一口气推出了四款端午节专属产品,年化收益都在5%以上。其中两款为非保本浮动收益类型,认购起始金额为10万的产品收益为5.1%,产品期限64天。与不久前的五一劳动节专属产品、情人节专属产品等一样。业内人士表示,节日专属理财本质上与一般的银行理财产品无异,市民在选择购买时,仍然需要关注产品说明书,了解产品的类型、风险、投资方向等方面。

  部分产品预期收益“上6冲7”

  “双节”过后进入6月份,银行业又再度面临年中考核。每逢年中考核银行都会提高理财产品收益来揽储,不过今年来得有点早。

  昨日,扬子晚报记者走访南京市场了解发现,一些银行近期推出的多款理财产品年化收益已“上6”。

  比如中信银行正在发行的371天期理财产品,预期收益率达6.1%,5万元起购;南京银行在售的一款主要面向省内发行的55天期理财产品,预期收益率达6.4%,5万元起购;渤海银行在售的一款364天的理财产品,预期收益率6.05%,10万元起购。个别银行刚刚售完的一些理财产品收益率甚至达到7%。

  记者粗略估算,难得一见的高收益理财产品已呈涌现之势。5月17日至5月23日共有39款人民币理财产品预期收益率达到6%以上,占总数的5.8%;其中有三款产品预期收益率超过7%,这在今年以来也属于少见的高收益品种。

  从总体统计水平来看,城市商业银行超越股份制银行,成为理财产品平均预期收益率最高的一类银行。记者注意到,从投资期限来看,绝大多数产品跨越了6月30日这个节点,有的投资期限在一年以上甚至高达两年,属于中长期产品。

  一业内人士分析指出,“银行理财产品的这种设计意在尽早吸纳稳定资金、备战可能的流动性难题,同时也是为年末考核提前做准备。提前揽储的意图不言而喻”。

  南京一家银行的理财经理陈女士介绍,两年期产品的人气很旺,刚开售两天就已经卖得差不多了,“这种中长期理财产品最受老年人喜欢,不仅相对稳当,收益率也不错”。

  资金长短搭配,短期可先观望

  面对银行理财产品逐渐走高的行情,投资者又该如何应对?理财专家建议,银行真正的考核期在6月底,对银行来说,6月最后一个星期至关重要,理财产品收益率上涨的可能性最大,投资者可以再观望一段时间,以便6月底锁定更高收益产品。目前投资者可先把资金投资短期理财产品,届时再购买更高收益的产品,这样可实现资金的无缝衔接。

  “投资理财要讲究资金长短搭配。”中信银行理财师认为,在支付宝等“宝类产品”收益率普遍“破5”的情况下,银行最新的这些理财产品可以说“更加诱人”。

  不过,鉴于多数高收益理财产品不承诺保本且起步门槛较高,投资者应预估风险理性投资。尤其是银行理财产品与“宝类产品”可实时赎回的模式大不相同,投资者应兼顾收益与流动性,选择更适合自己的理财产品。小额闲置时间较短的资金可用于购买“宝宝”类产品,大额且闲置时间较长的资金可以用来购买中长期高收益理财产品保收益。(记者 徐建华)


(责任编辑: 蒋诗舟 )

分享到:
    中国经济网声明:股市资讯来源于合作媒体及机构,属作者个人观点,仅供投资者参考,并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上市全观察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