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经历了长时间的平静之后,B股市场改革又有了新进展。昨日,万科B完成了在B股市场的最后一日交易,正式停牌备战B转H。同日,鄂尔多斯透露公司正在筹划的重大事项可能涉及B转H。这两则消息让业界把目光再次投向默默寻找出路的104家B股公司。笔者认为,能够“自救”当然最好,但是,很多不能“自救”的公司还需要监管层的顶层设计来帮他们找到出路。
B股市场是我国在特殊历史条件下的一个特殊产物。其设计之初的使命是为了筹集外汇资本,但随着经济环境的不断改变,我国由外汇短缺变为外汇过剩,B股市场“招商引资”的历史使命到2000年已基本结束。
从1999年最后一只股票发行至今,B股市场一直处于停滞状态,基本丧失了融资和并购重组的功能,面临重新定位,B股市场究竟该如何发展?其出路何在?该如何改革?15年来这些问题都是业内争论的焦点。
对此,证监会曾公开表示,将研究解决B股公司的发展问题,稳步推进B股改革。今年5月9日发布的新“国九条”也明确提出,推动境内外交易所市场的连接,研究推进境内外基金互认和证券交易所产品互认。稳步探索B股市场改革。
与此同时,部分B股公司也纷纷行动起来积极寻求解决方案以“自救”。 2012年8月,中集集团提出“B转H”方案,并于同年底以“介绍上市”的方式在港交所主板成功挂牌交易,成为国内首家实现“B转H”的B股公司,开启了沪深B股市场实质性改革的大门。
此后,相继有一批公司跟进,比如万科就模仿了中集集团的B转H模式;而上柴股份决定大量回购发行在外的B股;东南电力则将B股改革与集团公司的整体上市结合起来,提出了B股换A股的思路,2013年12月19日,浙能电力成功登陆资本市场,标志着B转A顺利成行,为B股改革再辟出了一条新路径。
但是,市场要面对的是,个别公司的“自救”成功并不代表104家B股公司都有“自救”的能力。中集B、万科B、丽珠B、东电B、上柴B等个别公司的行动很难探索出可复制的解决B股问题的全面方案。剩下的B股公司,多数都是改革难度较大的公司,在没有政策推动的情况下,很难有所作为。
对此,笔者认为,B股市场改革的向前推进还需要监管层的顶层设计。因为104家B股公司情况多样,个体差异巨大,因此,必须多管齐下、分门别类、因地制宜,形成单独的个性化的解决思路,才是解决B股出路的最佳选择。如果不这样,已经进入深水区的B股改革,恐怕就很难推进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