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看中经经济日报微信中经网微信

5月CPI重回“2”时代 定向降准影响不大

2014年06月11日 07:52    来源: 每经网-每日经济新闻    

  昨日(6月10日),国家统计局发布的数据显示,2014年5月份,全国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CPI)同比上涨2.5%,重回“2”时代并创年内新高,全国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PPI)同比下降1.4%,环比下降0.1%。

  上述两项数据均十分吻合此前业界预期,渣打银行宏观分析师李炜告诉《每日经济新闻》记者,虽然5月CPI创下年内新高,但物价上涨压力并不大,年末可能会出现单月CPI超过3%的情况,但全年CPI预计将在2.4%左右。

  多位分析人士表示,从两个物价指数来看,前期稳增长政策已经开始逐步作用于实体经济,央行本月再次定向降准不会对物价构成太大压力,调结构回旋余地有所增加,但PPI连续处于负增长区间仍令人担忧,政策有加码可能。

  物价不会大幅波动

  今年前4个月CPI一直在低位徘徊,但5月物价水平回升却也在意料之中。

  食品价格是拉动CPI的主力,5月食品同比上涨4.1%,影响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上涨约1.35个百分点。主要分类中,鲜果价格上涨20.0%,影响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上涨约0.43个百分点;肉禽及其制品价格上涨3.2%。

  猪肉价格呈现止跌回升态势是CPI得以创下年内新高的最大原因,5月猪肉价格同比降幅比上月收窄6.6个百分点。目前全国猪肉价格明显回升,并已接近去年同期水平。

  国家统计局城市司高级统计师余秋梅分析说,5月份,国家启动了中央储备冻猪肉收储,猪肉价格在持续4个月下降后环比上涨5.6%,影响CPI上涨0.15个百分点,超过了CPI环比总涨幅。

  余秋梅还表示,从同比数据看,受基数影响5月份的翘尾因素比4月份增加0.5个百分点,致使5月份CPI同比涨幅扩大0.7个百分点。

  5月非食品价格涨幅比上月提高0.1个百分点,七大类非食品价格环比四涨一平两降。申银万国报告称,从结构看,交通和通信、衣着、娱乐教育文化用品及服务分别比上月涨幅扩大0.5、0.2和0.1个百分点。

  报告还称,居住价格涨幅比上月回落0.1个百分点,这主要是由于房地产市场调整导致的建房及装修材料、租房价格回落所带动。中国银行战略发展部高级分析师周景彤表示,今年物价大幅度上涨的可能性不大。未来几个月物价仍将保持温和,不会出现太大的波动。

  定向降准影响不大

  就在5月CPI数据发布前晚,央行宣布从6月16日起,对符合审慎经营要求且“三农”和小微企业贷款达到一定比例的商业银行,下调人民币存款准备金率0.5个百分点。

  央行释放流动性会不会推高助涨下半年CPI?李炜给出的答案是否定的。他分析说,虽然没有精确数字,但根据测算,此次降准大约释放不到1000亿元的流动性,和一次逆回购的体量相当。

  央行的举措主要是强调政策导向,信号意义更大。他说,“向国家扶持和鼓励方向贷款,会得到差别化的存准率政策,这会使得银行更有经营动力向‘三农’行业和小微企业贷款,而对于物价的影响会很小。”

  在李炜看来,央行定向降准的时点是在经济增速放缓,政策微调的大前提下。他分析说,由于猪周期可能会重启,再考虑到天气等因素对于鲜菜和鲜果等的影响,未来数月CPI总体会处于上涨通道,单月CPI可能会在年末超过3%,但并无压力。

  摩根大通报告还指出,中国目前还是更需要关注通胀过低对经济的负面影响,如果CPI持续在低位盘旋,企业也会压缩生产计划,影响企业利润,适度通胀可以促进经济增长。

  PPI能否转正存争议

  自4月初“微刺激”政策相继公布后,目前经济已能看到好转迹象。分析人士普遍认为,政策仍然有加码空间。

  5月PPI下降1.4%,降幅收窄,但仍然处于负增长区间,而且这已经是该数据第27个月负增长。余秋梅认为,PPI环比和同比降幅均继续收窄,某种程度上显示当前工业品市场需求有所回暖。

  不过,方正证券宏观分析师王坤则认为,5月PPI同比降幅收窄,一方面来自翘尾因素的抬升,另一方面来自环比降幅的阶段性改善,环比收窄阶段性特点明显,6月仍面临下行幅度扩大压力。

  李炜也指出,仅凭单月PPI数据考量经济是否回暖还不是很充分,“微刺激”政策真正在经济增速中有所体现需要时间,价格信号往往作用于需求回暖之后,5月PPI降幅收窄更多可能与去年基数效应相关。

  PPI能否年内转正也存在分歧。海通证券首席经济学家李迅雷表示,目前宏观经济在短期上有趋稳的现象,再加上对翘尾因素的考虑,已经连续3年负值的PPI有可能在今年下半年个别月份转变成正值。

  但上海证券却认为,PPI要转负为正,年内几无可能。申银万国报告预计全年PPI为-0.5%左右,考虑到PPI仍为负增长,并且相关生产资料价格回升的力度仍偏弱,经济目前尚在底部,预计定向的稳增长政策还将继续出台。


(责任编辑: 关婧 )

    中国经济网声明:股市资讯来源于合作媒体及机构,属作者个人观点,仅供投资者参考,并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上市全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