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我国经济运行整体平稳,增速仍处于合理区间,表明微刺激和“定向组合拳”已开始发挥作用,并不需要以全面降准的方式来大规模“放水”
长期来看,实施以结构性调整为特点的定向降准,更有利于让国民经济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得到更多信贷支持,实现稳增长、调结构双重目标
央行日前宣布,对符合审慎经营要求且“三农”和小微企业贷款达到一定比例的商业银行,下调人民币存款准备金率0.5个百分点,再次引发市场对当前存款准备金率水平的讨论。部分人士认为,相对于定向降准,当前应对所有金融机构实行全面降准。那么,该怎样看待这种观点呢?
存款准备金率是一种重要的数量型调控工具。中央银行通过调整存款准备金率,可以影响金融机构的信贷能力,从而间接调控货币供应量。如果调低存款准备金率,意味着金融机构能够将更多的存款用于放贷,从而间接增加货币供应量。
全面降准意味着全面降低所有金融机构存款准备金率,往往被市场看作货币政策全面宽松的信号。一般而言,全面降准会在经济增长下行压力巨大、通货紧缩风险显现、货币供应趋势性下滑、利率大幅上升等情况时使用。另外,全面降准要起到作用有一个前提,就是货币政策向实体经济的传导渠道比较顺畅,通过降准间接增加的信贷和货币供应,能够进入发展健康又比较缺乏资金的经济部门,从而平抑市场利率。
定向降准则意味着只调低部分金融机构的存准率,政策力度相对温和,一般在经济增长面临一定下行压力,而通缩、货币供应缩减等问题并不太严重时使用。而且,定向降准精准性更高,针对性更强,在货币政策向实体经济传导不畅的情况下,能在引导金融资源向特定领域配置方面发挥更好的效果。
那么,当前我国需要全面降准吗?
从以往经验看,全面降准这样的货币政策在产生刺激效果的同时,也会对经济产生不小的副作用,使用时要慎之又慎。目前,我国经济运行整体平稳,增速仍处于合理区间,未出现断崖式下跌。5月份CPI反弹、PPI降幅收窄,制造业采购经理指数已连续3个月回升,显示出企稳向好的迹象。也就是说,从宏观经济走势来看,目前采取的微刺激和“定向组合拳”已开始发挥作用,并不需要以全面降准的方式来大规模“放水”。
另外,存款准备金率调整无法控制资金流向。我国经济尚处转型期,经济中还存在财务约束没有硬化的经济部门,他们对利率不敏感,能以更高价格进行融资。这导致货币政策向实体经济传导不畅,如果全面降准,释放出来的资金很可能流向这些经济部门,未必能带动经济实现没有水分的增长。
央行调查统计司司长盛松成日前撰文表示,目前,我国存在国民储蓄有限、投资需求相对无限的矛盾。投资需求的相对无限,主要来自于地方政府融资平台和国有企业。现在,我国投资中很大一部分是利率不敏感的地方政府投资、房地产投资、国有企业投资。某种程度上,这些投资需求几乎无穷大,并不会随利率上升而下降。
而且,由于我国企业对债务融资依赖较大、杠杆率水平较高,货币政策大幅放松将导致债务风险进一步累积,将增加宏观经济的脆弱性。
其实,我国银行间市场并不缺钱,短期利率处于低位,流动性相对宽松。在6月9日宣布定向降准之后,央行表示,当前流动性总体适度充裕,货币政策的基本取向没有改变。我国社会融资总量较大,今年5月的M2和社会融资规模都实现了同比增长,体现前期稳增长和定向宽松措施已促使金融机构加大了对实体经济的资金投放。在这样的背景下,通过全面降准进一步增加银行间市场流动性,未必是最优选择。
从基础货币角度看,目前由外汇占款渠道进行的投放未出现大幅萎缩。5月份,外贸顺差创出近期新高,可能带动外汇占款随之回升。国信证券宏观分析师钟正生认为,目前外汇占款不低,由于外部环境的变动,仍存在上升的可能。
从政策工具发生作用的原理分析,降准是对货币乘数的调节。去年四季度,货币乘数为4.08,今年一季度提升至4.22,仍处于高位。钟正生说,当前货币乘数稳定的背后,对应着商行扩张意愿未明显收缩,再加上外汇占款未出现超预期下滑,全面降准并无必要。
定向降准就是要鼓励金融机构将资金更多配置到实体经济中需要支持的领域,确保货币政策向实体经济的传导渠道更加顺畅。长期来看,和全面降准相比,实施以结构性调整为特点的定向降准,更有利于让国民经济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得到更多信贷支持,实现稳增长、调结构双重目标。(经济日报 记者 张 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