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敬伟:楼市迷局与真相
部分城市房价止涨甚至下跌,被认为是楼市分化、降温的标志。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4月份70个大中城市住宅销售价格环比下降的城市继续增加,且首次出现区域性价格回调。中国指数研究院的数据也显示,今年5月全国100个城市新建住宅平均价格环比下跌0.32%,是2012年6月以来连续环比上涨23个月后首次下跌。
从拉拉杂杂的数据看楼市,的确令人不乐观。但拐点论和崩盘论并非始自今日,各路专家乃至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都曾预测中国楼市要崩盘。那些破灭的预言,成了谁都看不懂的寓言。
究竟为何?只追求楼市的热闹,没有看清楼市的门道。
楼市悲观论的理论基础在于数据分析。浅尝辄止的书斋论者,或以公开的宏观经济数据,以逻辑反推的方式预测楼市的兴衰;或以抽象的兴极必衰认为楼市该有拐点了。而楼市数据,很难精确,空置房和空置率,这一数据均有诸多版本。
在楼市数据不透明,各类数据打架的前提下,每个人都会有自己的结论。外国机构和经济学者信奉技术主义的数据分析。他们的问题在于,一方面对中国宏观经济“好数据”存疑,另一方面笃信楼市“坏数据”,他们的楼市评价不是“旁观者清”而是“雾中看花,迷上加迷”。
楼市的悲观论,就建立在这种专业人士不专业的懵懂逻辑之上。看清楼市的真面目,要有宏观大视野。
从以往情形看,楼市经过多轮宏观调控,从行政命令的限购限价到信贷财税措施的跟进,过程一波三折。但宏观调控,事实上起到对楼市点刹和缓释泡沫的作用。决策层的目标很明确,确保楼市风险可控的软着陆,避免断崖式的硬着陆。
从当前情景看,多年的宏观调控为楼市去行政化提供了条件。今年的深化改革,重点有二:一是金融,二是楼市,且以前者为主。当前货币政策维持稳健,至多是辅以定向降准的“微刺激”。这决定了中央要将有限资金,流向实体小微企业,缓解其多年来融资难的饥渴与高成本。小微企业蓬勃发展有助于激活基层创新创业意识,推进产业转型升级。紧缩的货币政策,就是拧紧流向非金融、过剩产业和房地产业资金的节流阀。
为了遏止各地的大投资和地产业冲动,中央也给地方决策者释放了足够的压力与焦虑。改变政绩考核方式,祛除唯GDP增长论英雄,引导地方政府压缩地方债规模等。
今年楼市的不景气,既是多年宏观调控的必然,也是改革调整的结果。决策层不仅刹住了流向楼市的资金,也控制住了各地以楼市宽松刺激经济增长的冲动。但几个开发商跑路跳楼,绝非美式次贷危机,也不是日本式楼市崩盘。
要纠正的是,楼市拐点绝非是专家们所谓的价格跳水,而是剔除种种不当利益附加后的真正市场化配置。健康的、市场化的楼市,价格波动很正常。以偏颇的拐点论,制造市场观望氛围,不可理喻。
(作者为察哈尔学会研究员)
(责任编辑:韦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