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看中经经济日报微信中经网微信

中国经济这半年之一:深植全球改革竞合

2014年06月26日 15:47    来源: 新华网    

  在寒雨和逆风的交错中,中国经济巨轮今年的航程过半。这半年,这艘经济巨轮历经险滩乱流,但总体保持着适宜的姿态与速度。本周最新的汇丰中国制造业采购经理人指数实现今年来首次扩张,给上半年中国经济走势画出一个上翘的收尾。

  如果说2014年是中国全面深化改革元年,而前六个月则可以看作“开局的开局”。除了增长数据,人们密切注视着中国经济改革的点滴进程。需要指出的是,中国改革从来不是在温室中孤立生长。它置身于纷繁的全球经贸大环境之中,博弈于各国不同的政策取向之间。只有从此出发,才能真正理解中国经济和改革事业的面貌与方位。

  上半年的世界经济,仍行进在不均衡复苏的道路上。经历一个寒冬,美国第一季度经济意外大幅萎缩,好在第二季度主要指标开始转暖。美联储退出量化宽松的举措虽逐渐被市场消化,但其对新兴市场的冲击仍显而易见。欧洲挣扎在通缩边缘,增长动能孱弱,央行不得已动用负利率狠招。乌克兰、伊拉克等地缘危机也给国际油价、地区经济带来新的扰动。

  在这种持续的外部风险中,中国经济上半年也出现了制造业动能不足、进出口一度双下滑、外汇占款大幅起落等问题。面对下行压力,中央决策层沉着应对,主动作为,推出加快铁路建设和棚户区改造、扶持小微企业和服务业、放活资本市场等一系列兼顾长远发展与短期稳定的政策,最终使经济运行于合理区间。

  “中国推行的一些政策可能降低短期经济增速,但从中期看,能够改善经济增长的质量,使其更加平衡,更具包容性和可持续性,从而为未来经济发展奠定基础,”世界银行高级经济学家司克礼说。

  改革与发展,同样是今年全球经济的关键词。4月的国际货币基金组织9(IMF)春季会议上,副总裁朱民称今年为全球经济“改革年”。IMF和世界银行等国际机构多次呼吁,主要经济体目前普遍面临通胀偏低、金融市场波动、增长动力匮乏等问题,应抓住今年的时间窗口,促进就业和生产率提升,推进结构性改革。

  回顾这半年,中国经济改革正成为全球经济转型求变的主要力量。特别是3月份两会之后,中国实质性改革动作频出,几乎每周国务院常务会议都有新政出台,从推进利率汇率市场化到探索市场准入负面清单,从扩大营改增试点到鼓励社会资本参与垄断或准入受限行业,其主旨皆是赋予市场更大空间,调整经济结构和改进资本、资源和财富的分配机制。

  纵观全球,“向改革要动力”的又何止中国一家。在美国,虽然遭遇国会僵局,奥巴马政府仍试图推动移民和税制改革,并启动“再工业化”战略和“学徒计划”。在欧洲,银行业联盟基本成形,促进就业和增长的改革方案正在酝酿,德国则推行“工业4.0”战略。在日本,安倍内阁在实施货币和财政“双扩张”后,本周又公布一揽子改革,包括下调企业税,放松对土地、企业和医疗业管制、吸引移民和促进女性就业等。

  新兴经济体也跃跃欲试。印度新任总理莫迪承诺大力改善基础设施、完善税收和简化企业法规限制。墨西哥也在推行劳工、电信和能源改革。南非实施工业政策行动计划,促进经济深度工业化。

  从某种意义上,中国正加入一场全球改革竞赛。虽然各国所处阶段不同、面临问题各异,但破除僵化机制、释放市场力量、提升生产链位阶,同时优化调控方式这些大方向却基本一致。这场竞赛不可回避,这些进程相互激发,关乎国家乃至世界经济的前途。谁能在后危机时代的大变革中率先完成自我革新,谁就能在未来的发展竞赛中占据先机。

  过去半年,中国经济改革在多重考验中稳步推进。正如英国《金融时报》首席经济评论员沃尔夫所言,决策层始终面临的挑战是,必须采取折中方案,在改革与增长之间取得平衡,既不能因去杠杆等改革而使增长出现意料之外的放缓,又要积极调整,避免积累更大的问题。

  从全球范围看,中国改革的推进速度和力度至少不输于他国。美国长期受到国会政治掣肘,改革在争议中步履维艰,欧盟在内部利益协调上耗费太多时间,日本、印度等国的结构性改革尚处于蓝图阶段。相较之下,中国新领导层的改革意志更为坚定,社会共识更为明确,路线方向更为明晰,其决策机制和执行力也更为高效。

  英国阿什莫尔投资管理公司研究主管扬·德恩说:“与大多数西方国家不同,中国消除了基础设施瓶颈和改革所面临的政治障碍,因而处于有利地位,且这种优势在未来几年将更加明显。”

  如何将优势转化为实效,是中国改革者们必须思考的问题。在全球新一轮变革中,中国经济巨轮上半年起步不错,成绩不易。不过,更严峻的挑战和风浪还在后面,惟愿全员上下继续锐意进取、务实坚韧,让中国这艘巨轮顺应全球大势,行稳致远。


(责任编辑: 向婷 )

    中国经济网声明:股市资讯来源于合作媒体及机构,属作者个人观点,仅供投资者参考,并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上市全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