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看中经经济日报微信中经网微信

机构调研继续抓小放大

2014年07月02日 16:56    来源: 信息时报    

  中报披露即将展开,机构调研也开始进入密集期。据数据统计,今年6月份共有499家公司发布了778份机构调研报告,其中中小公司成为机构调研的重点,超过8成的被调研公司都出自中小板和创业板。从二级市场的走势来看,多数被调研公司的走势都强于大盘。分析人士表示,在此前6个月内未见机构调研但在近期发布机构调研消息、或是最近一个月内有不同类型的机构投资者密集调研的公司,都值得投资者关注。

  机构进入密集调研期

  随着中报披露时点的临近,机构针对上市公司上半年业绩的调研也进入白热化的阶段,根据统计,截至6月30日,6月份共有499家上市公司披露了778份有关的机构投资报告,相比5月份的433家和4月份的353家均有明显增加。从调研的次数来看,券商系遥遥领先,6月份共调研394家公司,其中中信证券、安信证券、广发证券,均调研了57家上市公司。公募和私募基金的调研次数和调研公司则相对较少。

  中信证券分析人士陈慕林表示,一般来说,二三月份机构安排的调研活动普遍比较密集,覆盖面很广,但是进入4月份一般就会比较少,这主要是由于4月份很多公司公布年报和一季报,处于静默期,而且在披露定期报告之后,针对卖方重点跟踪的上市公司会召开电话会议,所以此时调研活动比较少。而五六月份由于临近中报披露节点,并且上市公司多会在这个时点对下半年的生产、销售做计划,能够调研到的“干货”最为丰富,因此每年这个时候,都是机构的调研较为密集的时刻。

  从公司来看,爱施德成为机构重点考察的对象,6月份有71家机构先后进驻公司考察调研。爱施德之所以会吸引机构广泛关注,和一则公告有关,6月26日,爱施德公告称,公司计划先后投资3亿元收购山东三际电子商务有限公司和济南天鹰电子商务有限公司90%股权。据悉,三际是淘宝最大的手机卖家。此外,就在近期,爱施德还抛出了第三期股权激励草案,公司拟以14.16元/股的价格,向51名激励对象授予2000万份股票期权。在业绩考核方面,公司要求考核期内各年度的净利润及扣非净利润,均不得低于授予日前三个会计年度的平均水平且不得为负。行权期内,以2013年度数据为基础,2015年~2016年营业收入增长率分别不低于20%、30%,净利润增长率分别不低于20%、30%。这意味着公司2015~2016年的净利润目标至少为9亿元、9.8亿元。

  政策红利成机构调研重点

  从机构调研的路径来看,499家被调研的公司几乎是清一色的小盘股,其中中小板和创业板各为219家和199家,而主板的仅为81家, 占比16.3%。

  “因为主板的公司多数集中在传统的周期性行业,如煤炭、钢铁、有色等,在目前经济转型升级走节能环保路线的大背景下,这些公司大多被归纳为落后产能,属于要被逐步淘汰的产业,自然得不到关注。”钱景财富副总经理、研究中心主任赵江林博士昨日对信息时报记者表示。

  与周期性行业相反,政策红利成为机构调研的重点。细看调研集中的领域,无论是计算机、医药、传媒,还是电气设备、电子等行业,都是围绕政策红利受益行业展开的。

  以最热门的计算机行业调研来说,近几年有关这个行业的利好不断。从去年8月国务院办公厅发布的《关于促进信息消费扩大内需的若干意见》,到今年初中央网络安全和信息化小组首次会议,要求把我国建设成为网络强国,再到国家发改委发布《关于同意深圳市等80个城市建设信息惠民国家试点城市的通知》等,不断出台的支持政策,为提升这一领域的上市公司业绩提供了有力的保证。

  从二级市场上市的走势来看,被集中“踩点”的公司后市多有一波较好的行情,例如,今年5月份 海兰信 迎来了约90家机构的百人调研大军,在机构调研之后,海兰信随即从5月21日的9.47元启动,飙涨至昨日的17.51元,期间涨幅达到83.93%。与海兰信在机构调研后遭热炒一样,涉及军工产品的 山东威达 在泽熙等机构调研后也快速上涨超过一成。

  不过该准则也不是百分之百奏效,上周二,有市场传闻称20余家主流机构集中调研东软载波,但当日该股重挫4.74%。源乘投资研究员佘跃芬分析认为,机构持股比例较高的个股,若没有超预期的内容,甚至被某家机构认为公司业绩不符合预期,就可能出现集体砸盘的惨剧。

  针对如何挑选被密集调研公司的问题,广发证券投资顾问郑有利表示,通常而言,在此前6个月内没有机构调研记录但在近期发布机构调研消息、或在最近1个月内得到不同类型的机构投资者密集调研的公司,都值得密切关注。另外,获得同一机构投资者反复调研的公司,也常常出现大牛股。浙商证券投资顾问陈德则表示,机构的强弱、个股市值的大小也是重要考量的因素,一般来说调研机构的资产规模大,公司市值小,股价更容易出现快速提升。


(责任编辑: 李乔宇 )

    中国经济网声明:股市资讯来源于合作媒体及机构,属作者个人观点,仅供投资者参考,并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上市全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