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看中经经济日报微信中经网微信

建构独立信用评级体系 引导银行资金配置

2014年07月14日 07:44    来源: 国际金融报     方敏

  

  中国上市公司资本服务价格分布图

  图1

  

  中国上市公司资产回报率(ROA)变化情况

  资料来源:复旦大学全球投资与贸易研究中心

  图2

  2012年,中国银行业丰厚的盈利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讨论。而进入2013年,6月底出现的钱荒更是让学界和舆论界对于银行资金使用效率的疑问达到了高峰,针对银行业在资金配置中缺乏效率的指责引起了各方的争论。在不久前结束的中共十八大之后,中央提出的改革方向之一便是“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这个改革的方向就是提高包括资金在内的各项资源的配置效率,资本作为一项重要的生产要素,如何更有效率地配置在各个行业、各个企业,对于中国的银行业来说是一个挑战。

  其实,对于银行业如何支撑实体经济、支持中小企业等讨论,并不是近期才有,但为何这些讨论持续多年后,中国企业却发现,融资成本依然在不断地提高。根据复旦大学全球投资与贸易研究中心的一项针对中国上市公司的研究发现,中国上市公司的资本服务价格在持续上升。这里的资本服务价格在国内属于比较新颖的概念,因其测算较为复杂,即使在国内学术界尚未被普遍引入,然而该指标反映的是公司使用固定资产的真实价格成本,它综合了公司的税盾、融资成本、在融资市场的地位等因素,比较准确地剔除了人为因素(包括政策优惠),系统性地反映了公司为使用固定资产所必须成本,是衡量企业资本运用成本以及测算其效率的最核心指标之一。从研究的结果(图1)上看,中国上市公司的资本使用成本除了在2001年至2005年期间出现了下降外,2005年到2009年、2009年到2013年均不断地上升,尤其是在2013年,上市公司的资本服务价格处于历史最高的水平。一般来说,公司的固定资产主要来源于自有资金和外部融资,而在中国融资最主要的是银行体系的融资,上市公司资本服务价格的上升暗示着中国上市公司融资成本的不断攀升,虽然在此期间中国银行贷款的名义利率变化并不大。

  随着融资成本的增加,带来的是中国企业盈利的下降,笔者统计了中国上市公司的资本回报率(ROA)的变化情况,可以看出,自2001年开始,中国上市公司的资本回报率便开始持续地下降,在2005年至2009年这段时间并不明显,但是2013年相对于前面的年份,资本回报率明显地向下偏移了。

  最近几年,中国银行业的规模越来越大,贷款的规模也越来越大,如果算上影子银行,那么融资的规模增长就更为迅速,但是企业的融资成本上升了,盈利能力却下降了,造成这种矛盾现象的原因就是银行业大量增长的信贷并没有真正投入到有效率的行业、企业中去。不能很好利用资金的企业获得了大量的资金,而有效率又需要资金的企业反而得不到资金,资源配置在整个体系中受阻了。所以关于引导资金支持实体经济的讨论持续多年却未见成效。

  对于金融体系而言,资金出借方和资金需求方借贷过程中最大的障碍在于双方没有足够的信息了解对方,正是由于这种信息不对称,导致了资金交易的萎缩。银行业的出现正是为了解决这种信息不对称,连接资金的借贷双方。但是随着经济发展,社会中的经济关系更加的复杂,银行自身对于贷款企业的资质判断也增加了难度,加之中国市场上国有企业、政府背景企业与中小企业天生并不是完全公平地竞争,从而出现了资金流向的偏差。所以,需要科学、全面地判断一个企业,尤其是中小企业的信用等级,需要一套比较科学的评价体系。笔者根据自身在银行业工作的经验,认为应该引入一套科学的企业信用评级体系。所谓信用评级,是指对借款公司的信用风险水平的综合评价。信用评级的目的是力图将各种评级因素对评级对象信用质量的影响用简单的评级符号来代表,以表示对评级对象信用质量的意见;信用评级具有前瞻性,是包含对未来的判断,而不仅仅是依赖历史记录及当前状况的判断;信用评级是对相对信用质量的评估,即信用评级不是对评级对象具体违约概率的预测,而是对评级对象违约可能性的一个排序。而这其中最为关键的是选取影响企业信用风险的因素,并对各个因素赋予相对应的权重,并且适当地加入人为判断的因素。

  目前就国内银行业而言,对于企业信用等级的考评体系是存在的,各个银行略有差异,但是在权重的设置和指标的选取上,并不一致或者具可比性;在各项指标的行业参照值的选取上,样本库也不尽相同,导致指标和权重的订立主要依靠专家判断。更重要的是,在实务中,针对一家企业是否能够给予授信额度,主要并不依靠现有信用考评体系给出的结果,而是主要关注企业的股东背景、担保情况,如果股东背景是国有企业或是政府,那么会更为容易地获得银行的支持,并且利率相对更为低廉。而对于中小企业,由于缺乏足够有力的判断工具,银行出于风险控制和谨慎的原则,往往选择惜贷,或者提高资金借贷的成本,这也就导致了一部分质地优良的中小企业无法获得银行的贷款,只能转而通过影子银行向资金充裕的国有企业或是其他资金出借方借款,自然抬高了融资的成本。

  随着国企改革的推进,以及市场化资源配置改革的推进,未来行政对贷款的影响以及国有企业在借贷市场上的优势会逐步减少,而随着混合所有制的推进,未来会有更多的民营企业出现在资金需求的市场上,这一块业务是各家银行的必争之地。利用市场化的手段,对于贷款企业的信用等级进行不同程度的评级,依据评级结果判断是否进行贷款,以何种方式进行贷款,贷款的资金价格如何选择,从而真正做到引导资金配置到有效率的企业,而不是有背景的企业。从而实现市场化资源配置的目的,引导资金支持实体企业。独立的第三方信用评级体系作为为银行解决银企之间信息不对称的重要手段,是目前中国银行业急需建设的内容之一;也是顺应改革潮流,提升银行盈利能力和风险控制水平的重要工作之一;更是在未来利率市场化过程中,必须建立的金融业外部支撑要素。

  (作者系建设银行上海市分行国际业务部副总经理)

(责任编辑:韦伟)


    中国经济网声明:股市资讯来源于合作媒体及机构,属作者个人观点,仅供投资者参考,并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建构独立信用评级体系 引导银行资金配置

2014-07-14 07:44 来源:国际金融报
查看余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