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间征信:美好的蓝图遥远的征程
在商业领域,有一条颠扑不破的真理:容易的事不赚钱,赚钱的事不容易。用这句话形容征信行业,再合适不过。征信正是一块难啃的硬骨头:数据源缺乏、客户分散,而啃下来,则前景可期。
其实,中国早在1932年便诞生了第一家征信公司———中华征信所。但行业的真正起步是在改革开放之后。遗憾的是,此后征信业一直发展缓慢。而如今,电商供应链金融、P2P、第三方支付的兴起,都在“倒逼”征信行业进步。作为难啃的硬骨头,征信行业也被多方觊觎。目前,互联网金融带动下的征信活跃主体主要有三类,靠的都是数据的分享与挖掘。
第一类:电商企业,利用其平台沉淀的大量商户数据,考量借贷风险。除了先行者阿里巴巴,其他电商也纷纷出手。京东商城自2012年起与银行合作,启动供应链金融业务,向合作伙伴提供基于交易数据的贷款。同年,苏宁电器宣布发起设立“重庆苏宁小额贷款有限公司”,发展供应链金融服务体系。
第二类:P2P企业,自行建设征信数据库,评估借贷风险。拍拍贷、人人贷、积木盒子等企业都有自己的征信体系,个别企业进行纯线上的数据搜集、分析,如拍拍贷;而大部分企业则是借助线上、线下结合的方式对借款人进行信用考量,如人人贷、信而富等企业。
在拍拍贷C E O张俊看来,中国人不是没有信用,而是没有利用好信用数据。“网上沉淀的大量信息碎片,都可以利用。”张俊举例:在社交网络上粉丝数量50以上的违约率可能只有50以下违约率的1/3;每天转发3条以上微博和3条以下微博的用户信用程度也不同;凌晨两点之后上网客户的违约率是两点之前上网者的两倍多。
第三类:专业征信机构,受互联网金融大潮推动,开展相关业务。如安融惠众、中诚信征信有限公司、上海资信有限公司等。中国人民银行征信中心旗下上海资信有限公司于2013年推出“网络金融征信系统(N FCS)”,旨在纳入众多的网贷企业征信数据,从而达到网络借贷企业征信共享。
中诚信征信有限公司的前身是一家信用评级机构,近年来开始着力发展征信业,其业务涵盖电商资质认证、入驻商户实地认证以及线上信用评价模型设计。目前,中诚信的一大客户就是阿里巴巴。
虽然前景可期,但征信行业现阶段却举步维艰,可以说,万里长征才迈出第一步。比如,政府信息孤岛林立,收集数据困难,作为掌握数据的“大户”,政府往往不愿意公开信息,或是各部门信息散落,没有联网;此外,各家公司“自立门户”,游离于央行的征信系统信息之外,缺乏整合。
不过,万丈高楼平地起,征信系统的大厦自然非一日建成。常胜表示,国外的做法为国内同行树立了良好的参照,由此观之,征信机构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目前,国际上的征信机构分为三类。第一类是以美国为代表的市场化机构,以完善的法律配套为基础。其次是欧盟为主的央行为主导模式,进行强制的信息采集。第三类就是以日本和南非为代表的会员制同业征信模式,以民间的信息共享平台为主。
“中国其实是将这三种模式相结合的,这也是具有中国特色的创新。”常胜说,在中国,央行为主导建立征信系统,同时民间建立会员制的征信平台,推行市场化的征信模式。当然,民间的征信机构也希望能被纳入央行的征信系统,但这也不妨碍未来多元化的民间市场化征信创新实践。
那么,未来征信的市场有多大呢?以美国为例,经过多年的市场竞争,形成了三大机构即全联(T ransU nion)、艾贵发(Equifax)和益百利(Experian)三足鼎立的格局,三家公司收集美国1.8亿人的信用资料,每年出售6亿多份个人信用报告,市场容量可见一斑。三家大巨头均使用个人消费信用评估公司“费埃哲”(FIC O )开发的评分模型,消费者的信用卡信息、购车、犯罪信息等都与之关联。如今,随着大数据的兴起,立足于网络数据挖掘的美国征信机构ZestFinance等也在强势崛起。
中诚信征信有限公司总经理沈双波表示,目前,很多中国企业和个人还缺乏征信的意识,可以说这个市场仍在培育阶段,这也是市场的契机所在。
(责任编辑:蒋诗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