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统计数据显示,进入二季度以来,PMI、固定资产投资、发电量、货运量等主要经济指标均出现了积极变化。这些变化说明,中央一系列稳增长、促改革的宏观调控政策措施是及时的、有效的。下半年交出更好的经济“答卷”,仍需根据不断变化的形势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继续在定向调控上下功夫、精准发力。
今年上半年,从定向降准到稳定外贸,从促进小微企业发展到扩大社会资本开放,针对国内外复杂严峻的形势和经济下行的压力,党中央、国务院在保持政策连续性和稳定性的基础上实施了预调、微调,在坚持区间调控的基础上更加重视定向调控,出台了一揽子宏观调控政策措施。这些政策措施彼此相互关联,既是促改革的政策,也是稳增长的政策,在一定程度上又与结构调整结合在一起,进一步激发了市场活力,增加了公共产品有效供给,有效支持了实体经济做强。
但同时也要看到,当前和未来一段时间宏观调控面临的挑战仍然很多。从国际上看,发达国家经济虽有一定起色,但还不稳固。一些主要国家的货币政策尚存较大不确定性。最近,美联储负责人就表示,要警惕“虚假曙光”,美国经济仍需宽松政策支持。新兴市场不景气状况还在继续,对我国外需的带动作用有限。从国内看,目前经济运行处于合理区间,但毕竟是在中低位运行,而且中西部一些地区经济增速下滑,宏观调控面临着诸多“两难”选择。比如,一方面,我国货币供应量已经很大,6月末广义货币供应量M2超过了120万亿元,已经是GDP的两倍多了;但另一方面企业融资难、融资贵问题仍很突出,据估算,现在大企业融资成本大致超过8%,中小企业就更高了。如何保持“池子”里的货币相对稳定,又灵活运用货币政策工具,盘活存量资金,优化增量结构,保持信贷合理增长,解决企业融资难题,考验着宏观调控的水平和能力。又如,财政收入和支出存在“两难”。一边是受经济下行压力仍然存在、结构性减税等因素影响,中央财政收入增幅面临回落压力,一些省份地方财政增收困难;另一边是稳增长需要扩大支出,改善民生需要扩大支出,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也需要扩大支出。如何在财政增收困难的情况下,盘活存量、减少不必要的“三公”经费支出?不是一件简单的事。这些两难问题,又集中反映在如何在调控中处理好改革、发展、稳定三者的关系上。
应对这一复杂局面,需要不断增强宏观调控的科学性、预见性和针对性,既深入研究战略性、规律性问题,也要敏锐捕捉苗头性、倾向性问题,既不能因经济指标的一时变化而改变政策取向,影响来之不易的结构调整机遇和成效;也不能对经济运行可能滑出合理区间、出现大的起伏缺乏警惕和应对准备。要继续在落实定向调控措施上持续发力、精准发力,切实把综合运用多种政策工具和充分发挥市场机制作用有机结合起来,既稳增长,又调结构、促改革、惠民生;既稳当前,又为长远发展“垫底子”。(经济日报评论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