货币基金是否足够安全?这个问题在金融危机中Reserve Primary基金遭遇大额赎回而跌破面值后,被不断提及。上周,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SEC)首次打破货币基金固定1元净值的规定,开启了货币基金有史以来最大的一次变革——要求面向机构投资者的优质货币基金采用浮动资产净值,不再维持每单位1美元的固定价格,以避免出现大规模赎回引发金融市场动荡。同时,允许基金公司在特定高风险时期,对货币基金征收赎回费,如货币基金的当周流动资产低于总资产的30%时,赎回费率可高达2%,并允许基金公司延迟赎回时间至10天。
为了尽可能减小对市场的影响,这些新措施只面向机构投资者,以及持有更高风险企业债的优先基金(Prime Fund),没有将面向零售或政府机构的货币市场基金纳入。同时,这些措施正式生效是在2年以后,给予了机构和市场更多的缓冲空间。
美国业界褒贬不一
美国基金业对此项措施的出台褒贬不一。一方面的意见认为,SEC减少了可能抑制货币基金发展的负面影响。2012年,时任SEC主席的Mary Schapiro曾提出,货币基金要像银行一样准备风险准备金,但这一提议引起了业内的强烈反弹,SEC内部有3位委员拒绝在提议上签字。而目前只将措施局限在申赎额度更大更集中的机构货币基金上(同时也是申赎更频繁的货基),体现了监管机构对业界的保护。同时,这一措施的出台显然和大型基金管理公司已经有过充分沟通,美国3家规模居前的基金公司,贝莱德、富达和领航都对该措施表示了支持。
但另一方面,从美国市场来看,货币市场基金中有1/3是针对机构客户的优先基金,其规模约为9000亿美元,这部分资金会受到改革措施的影响。有美国本土机构预测,会有超过5000亿美元的资金因此从优先基金中转移出来,在加上部分货币基金同时面向零售和机构,也有业内人士担心未来会否给零售投资者带来赎回费用。一家管理超过2000亿美元货币基金的美国本土机构Federated In-vestors就指出,浮动净值会给运营带来成本负担,限制了货币基金作为现金管理工具功能的发挥。
措施出台事出有因
长久以来,由于货币基金投资的产品是低波动、高流动性的债券及银行间市场产品,而风险较小,维持货币基金的面值为1元,即投资者在赎回时完全没有净值波动的风险。
但实际上,货币基金持有的票据可能出现兑付风险,如2008年雷曼兄弟倒闭导致不少持有其公司票据的货币基金净值跌破面值,从而诱发大规模赎回。同时,基金公司为了获得流动性,进一步以低价卖出债券,引起恶性循环从而导致系统流动性风险。这就证明在面临金融系统风险时,传统上认为安全的货币基金并不安全。实际上,美国货币市场的规模在2008年达到近4万亿美元的巅峰后,目前已回落至不足3万亿美元。
实为修补措施
经历了2008年金融危机之后,一系列更为严厉的监管措施陆续出台,因而,此次对货币基金加强监管也可以视作金融危机后系统风险修补的一环。
此项监管措施的核心,一是允许基金公司在面临大额赎回压力时,自行设立赎回费,延长赎回时间,以减轻流动性风险;二是基金净值浮动意味着货币基金面值跌落至0.9元,赎回人就亏损10%,减少了基金公司的偿付压力。尽管这些措施看似减轻了基金公司在面临极端风险时的压力,但货币基金的波动风险被名士出来,同时在特定情况下将风险释放传递给下游,降低了货币基金作为机构现金管理工具的吸引力。
从行业角度来说,美国的基金公司,尤其是规模较小的公司仍然希望减少监管,保留货币基金更多的自主权和“安全”特性。但从监管机构角度,为了保障投资人利益,监管措施也就不得不加码。
对我国货币基金的启示
美国货币基金主要投向成熟的债券市场,在极端情况下可能会遭遇债券违约引发的恐慌性赎回。我国目前债券市场还处在发展期,协议存款等类似银行间市场是货币基金的主要投向。据Wind资讯数据,我国近200只货币基金管理资产总额达到了1.8万亿元资产,其中协议存款等现金资产占68%,债券投资只有23%。相比较,我国债券市场债券违约较少,投向债券的资产安全等级较高,出现美国市场债券主体破产违约风险可能性不高。
不过,美国监管机构率先打破传统的固定净值,明确提示出一直认为安全的货币基金具有波动风险,对面向机构申赎频繁的货币基金,仍然具有启发意义。首先,货币基金不可能在确保类似银行存款安全的前提下,提供长期高于市场的平均收益,近期余额宝收益的回落就是一例,收益和风险是对等的,货币基金的潜在风险不能被忽视。第二,去年中发生的钱荒,货币基金,尤其是面向机构的货币基金面临巨大的赎回压力,而基金持有的大量协议存款又被银行延期支付,兑付压力凸显,在特定情况下货基延期兑付机制和收取赎回费用具有借鉴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