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看中经经济日报微信中经网微信

融通通泽“无奈”转型 基金创新也有风雨也有晴

2014年07月31日 08:30    来源: 中国证券报    

  近日,作为市场首只公募平台的固定期限、绝对收益产品融通通泽一年目标触发式混合基金召开基金份额持有人大会,商议基金转型事宜。该基金转型消息引发业界一片扼腕,基金人士纷纷热议,基金创新之路未来是否能够披荆斩棘,杀出一片新天地?对此,多位业内人士对中国证券报记者表示,中国公募基金的创新犹如“雨后春笋”,并非“温室花朵”,只要找准突破口,未来将会越挫越勇。

  摸着石头过河

  从制度设计、商业模式、交易方式、投资策略、投资对象等多方面着手,各基金公司在创新方面做出了许多有益的努力。

  融通通泽一年目标触发式混合基金到期在即,为给持有人带来扭亏为盈的机会,该基金并没有进行清盘,而是准备转型为开放式基金。上周六,融通基金公司发布的召开基金份额持有人大会公告称,为维护份额持有人利益,满足份额持有人的流动性需求,“融通通泽一年目标触发式灵活配置混合型证券投资基金”将变更为“融通通泽灵活配置混合型证券投资基金”。

  融通基金公司总经理助理、投资总监陈鹤明认为,“任何创新行为都是摸着石头过河、在曲折中前行。”据介绍,融通通泽基金作为公募平台上首只在固定期限内有目标收益的触发式创新型产品,公司内部对如何管理好这类触发式基金做了充分的讨论和准备,也做了多套应对预案。“作为创新型产品,触发式基金对于在公募机制下如何实现类绝对收益投资策略提出了挑战。”陈鹤明说。

  “由于制度环境、市场环境、发行时点、投资者成熟度等原因,并不是所有的基金创新都能在基金业绩、产品规模、业务发展等多方面同时取得预期的良好效果。”有基金人士坦言。如近年来在海外市场,特别是美国市场得到迅速发展的生命周期基金,又叫目标日期基金,该基金产品旨在满足投资者的长期理财需求。生命周期基金在美国市场受到了广大投资者的欢迎,自1996年推出以来,规模已由最初的6亿美元发展到2013年底的6180亿美元,成为了养老金市场主推的一类产品。国内基金公司在2006年也首次推出了生命周期基金,大成财富管理2020和汇丰晋信2026、汇丰晋信2016基金3只产品分别于2006年、2006年和2008年成立,首募规模分别为11.13亿份、29.22亿份、3.35亿份,截至2014年6月底的规模分别为55.97亿元、3.36亿元、2.20亿元。

  值得注意的是,由于缺乏相应的制度安排;投资者不成熟,没有长期投资的理念;国内市场行情熊长牛短,长期没有赚钱效应这三方面的因素影响,国内随后再也没有更多的类似基金产品推出,该类产品的国内投资者接受程度远不及美国市场,在发达市场的成功经验在国内市场遭遇水土不服而折戟沉沙。

  创新是大势所趋

  业内人士强调,创新产品出现的时点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其命运。以QDII基金为例,2006年底,国内首只QDII基金华安国际配置成立,但期间经历2008年的环球金融危机。2007年,南方、华夏、嘉实、上投摩根4家基金公司分别推出各自的QDII基金,由于受当时国内外一片繁荣的市场行情影响,4只QDII基金都获得投资者的热捧,均募集到近300亿元的规模。

  但是,次年的环球金融危机导致全球的金融市场大幅下挫,这严重影响后续QDII基金在国内市场的发展。资料显示,2009年整年没有新的QDII基金成立,直到2010年开始才陆续又有新的基金发行,但投资者认购热情远不如前,大多数QDII基金首次募集均不足10亿份,而且后续往往遭遇大比例赎回,截至2014年6月底,统计数据表明,2008年后成立的81只QDII基金平均规模仅为1.36亿元,甚至有7只不足1000万元,成为微小基金。

  不过,QDII基金业绩也有表现好的年份,如2009年海外经济复苏,QDII基金整体获利颇丰,当年平均涨幅高达57.48%。

  对于未来基金行业创新的发展,业内人士表示,完美的创新需要“天时、地利、人和”多方面因素的配合,某一因素的缺失就可能导致创新实践效果不达预期,但创新不应该以结果定成败,实践测试是前进的必然程序,创新需要容错空间和容错机制。海外基金业的发展历史也说明行业竞争力与市场环境的成熟总是在创新容错的过程中曲折前行的,持续的创新是行业生存发展和壮大的必然选择。


(责任编辑: 李乔宇 )

    中国经济网声明:股市资讯来源于合作媒体及机构,属作者个人观点,仅供投资者参考,并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上市全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