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起式基金首次转型,折射出其目前的尴尬境地——“微基”遍地,基金公司发行意愿也降到最低。
数据显示,在58只发起式基金中,目前已有19只的规模不足2亿元,占比达32.76%。发起式基金若3年之后规模低于2亿元即将自动终止合同,因此这些基金“前途堪忧”。
同时,《每日经济新闻》记者注意到,今年仅成立两只短期理财基金,大有“鸡肋”之势,短期理财基金修改运作周期也成为今年的潮流。大成理财21天已经是第四只修改运作周期的基金。
今年权益类发起式增多
大成基金计划将旗下唯一的发起式基金——大成理财21天发起式转型,删除发起式条款。如果顺利实施,目前59只发起式基金将减少为58只。
大成基金向《每日经济新闻》记者给出的理由是 “短期理财产品的生命力在于收益稳定、流动性强、申赎渠道便利、客户使用模式友好,与发起式基金的功能并不完全吻合,所以我们取消了发起式模式。”
实际上,大成这番解释值得深思。发起式并不能作为一种基金投资形式,因此必须与权益类或固定收益类配搭。然而发起式基金绝不是为固定收益投资准备的——持有人并不需要管理人共同承担非常有限的风险;只有权益类产品才能体现基金公司同舟共济的决心。目前58只发起式基金中,固定收益类产品多达34只,这种“叶公好龙”的态度对创新产品来说是极大的伤害。
除大成理财21天之外,目前还有4只短期理财发起式基金,分别为汇添富理财21天、中银理财60天、工银14天理财和长盛添利60天理财。从规模上看,汇添富理财21天仅剩下0.82亿元,而工银14天理财为96.75亿元。
回顾来看,发起式基金始于2012年,当年即成立18只,但其中权益类发起式基金仅为2只。管理层力促发起式基金的原因是A股持续低迷,权益类产品净值走低,不少基金投资者都呈亏损状态,但基金公司却依靠管理费旱涝保收,市场矛盾已经一触即发,急需提振人气重建信心。
由于发起式基金成立门槛较低,仅需5000万元,为普通基金的四分之一,因此也吸引了部分缺乏历史业绩和口碑的小型基金公司。
首只发起式基金为天弘债券型发起式,其最新规模为6.35亿元;首只权益类发起式基金为国金通用国鑫发起,目前规模仅剩0.54亿元。
值得注意的是,发起式基金若3年之后规模低于2亿元即将自动终止合同。如今距离首只发起式基金到期刚好还有1年时间。根据同花顺iFinD统计显示,在58只发起式基金中,目前已有19只的规模不足2亿元,占其总数的32.76%,发起式基金已“微基”遍地。最低的纽银稳定增利债券只剩下0.22亿元,富安达信用纯债为0.29亿元,而华宸未来沪深300指数、长盛添利60天理财、国泰民安增利、易方达中债新综合、前海开源事件驱动混合规模均在0.3亿元~0.5亿元之间。虽然这些基金到期时间各不相同,但现阶段已经出现一定程度的规模危机也是不争的事实。
相比前两年发起式基金的受欢迎程度,今年以来基金公司热情已经下降不少,截至目前仅成立发起式基金8只,不过权益类发起式基金比例大幅上升,也算是一个好的现象。8只新基金中,仅江信聚福为中长期纯债型基金,其余均为偏股型和指数型,甚至包括首只对冲基金——嘉实对冲套利,该基金规模为19.56亿元。
短期理财日渐“鸡肋”
“去发起式”的同时,大成“顺便”修改了大成理财21天的运作周期,将21天修改为1个月。
今年以来,多只短期理财基金修改了运作周期条约。在大成理财21天之前,鹏华理财21天转型为鹏华月月发,光大保德信添天盈季度理财转型为光大保德信月度理财,万家14天理财甚至干脆转型为货币基金万家日日薪。不过,除大成理财21天转型无规模之忧,其余3只短期理财转型基金均遭遇规模危机。
鹏华在公告中直言不讳地表示,转型是由于基金规模长期徘徊于清盘底线。光大保德信将基金运作周期更改为1个月的理由是,产品的3个月封闭期已经无法为投资者带来有效的流动性溢价,而一个月Shibor是目前市场上最重要的衡量市场利率的指标,目前该基金规模仅为0.83亿元。万家基金表示由于短期理财基金实质上属于货币基金的范畴,因此在转型成货币基金后,对投资工具范围及投资比例的修改并无实质变化,不过其规模自成立以来缩水同样严重。
目前,运作周期为21天的短期理财基金还有4只,即交银理财21天、华夏理财21天、汇添富理财21天和中银理财21天。
根据同花顺iFinD统计,目前市场上共有短期理财基金55只(A\B\C合并计算),按照运作周期分别有7天(13只)、14天(6只)、21天(5只)、28天(1只)、30天(7只)、月度(9只)、60天(6只)、双月(3只)、季度(4只)、6个月(1只)。总的来看,7天是短期理财基金最常见的运作周期,其流动性也相对较好。
短期理财基金遭遇了比发起式基金更为“寒冷”的2014年。不仅有4只谋求转型,今年以来已成立的短期理财基金仅有两只,其中嘉实3个月理财规模仅为2.24亿元,天弘季加利为7.11亿元。
基金公司发行短期理财债券基金,本意是想向银行分一杯羹。2011年底银监会多次强调严禁通过发行短期理财产品变相高息揽储、规避监管要求、进行监管套利,并特别强调了对于期限在一个月内的理财产品的监管。于是基金抓住银行超短期理财产品被暂时叫停的时机,开发公募系短期理财产品,以“补缺”的姿态亮相,且投资门槛放低至1000元,使其更具吸引力。这些举措确实有效,当时市场一片感叹——百亿基金重现江湖。
不过,随着银行系超短期理财产品很快“复发”,且银行滚动型理财产品并未受到叫停影响,公募系该类产品很快便“无缺可补”。
相比之下,公募系短期理财产品的投资范围也窄于银行。前者一般包括现金、通知存款、一年以内(含一年)的银行定期存款和大额存单、剩余期限 (或回售期限)在397天以内(含397天)的债券等;后者涉及债券、票据、信贷信托计划等,整体的操作空间很大,而且由于银行信贷及票据资产资源丰富,因此多数银行理财产品都可提供一个较有竞争力的预期收益率。
相比货币基金,同为固定收益类产品的短期理财基金由于封闭期而流动性远不如前者,同时其收益率相比债券基金也没有优势,其生存尴尬显而易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