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看中经经济日报微信中经网微信

国企参与期市梗阻重重 体制僵化成入市绊脚石

2014年08月14日 09:12    来源: 期货日报    

  期市乃国之利器、国家战略

  “国企参与期市,真的是‘想说爱你不容易’。”西北地区某国有钢企人士直言。这位人士的感叹,缘于目前国有企业尚不能根据经营需要,自主决定参与期货市场。

  “在政策允许的情况下,国企参与期货市场还要得到上级领导的同意。”安徽某国有钢企人士如是说。

  全国人大代表、上期所理事长杨迈军曾在提交给全国人大的建议中称,期货市场为国有企业进行套期保值、锁定生产成本、有效规避现货交易价格波动风险提供了重要渠道和风险管理工具。但目前国有企业仍较少参与期货市场,主要原因在于受考核、会计审计政策等方面的限制。

  受到各种现实因素的制约,如今不少现货企业对期货市场的认识并不到位。市场上还流传着很多关于企业参与期货交易出现亏损的负面消息,所谓“好事不出门,坏事传千里”,在坊间以讹传讹的作用下,一些原本对期市就不甚了解的实体企业,对参与期货交易的畏惧进一步加深。

  “企业领导的理念在短期内很难发生大的改变。”河南某国有控股企业人士告诉记者,受传统经营模式的影响,目前许多生产型企业的领导层对期货交易认识不足,在采购、销售等环节并没有考虑如何利用期货市场规避市场风险,锁定成本和利润,对期货这一事物虽不排斥,但也不接受。

  体制僵化成国企入市绊脚石

  “国企在套期保值有效性、损益考核等方面都存在比较明显的硬约束。有的国企即使做套保已经很成熟,同样面临会计处理的问题。”光大期货研究所所长叶燕武表示。

  “国有企业的体制比较僵化,没有民营企业灵活。”上述河南某国有控股企业人士告诉期货日报记者,国有企业参与期货市场,即使获得上级主管部门的批准,也不能根据市场形势自由操作,在交易品种、方向、风险度等方面都会受到限制。

  记者了解到,国有企业在建立套保头寸后往往不能提前平仓,否则就有可能被认定为投机,这给企业的操作带来了很大的难度。由于企业的套保头寸一般建立在远月合约上,在合约到期之前市场常常出现一些不利因素,若此时不能灵活应对,而是死守头寸,就会给企业带来巨大的资金压力。

  长江期货总经理谭显荣表示,国企参与期货不太积极,与其内部考核方式也不无关系,由于期、现货经营往往不是合并考核,企业担心为期货的亏损担责。

  有国企人士告诉记者,国企若在期货上出现明显亏损,其管理者要负决策失误之责,“弄不好还会影响自己在企业的地位和未来的升迁”。

  记者了解到,在这方面,民营企业受到的限制相对较小,只要企业负责人认可期货交易,并对相关部门充分授权,套保团队就可根据公司的期货交易制度进行操作。

  眼下我国内地市场的40多个期货品种,除了两个金融产品外,多与全球大宗商品、实体经济紧密相关,更与我们的国有企业割舍不断。然而,事实是西方期市是在充分市场的基础上自发地由下而上催生出来的,我们的期市则是在半生不熟的市场环境下自上而下设计出来的。这种市场根基的脆弱与扭曲,造成了我国期货功能与企业生态、法人结构的严重背离与割裂,市场形态是开放包容的,体制机制则是集权垄断的。说白了,掌控着巨大社会财富的国企本应是期市的主角,但因行政性垄断造成的产权模糊、“公地悲剧”,严重抑制着国企参与期货市场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可以说,国企对期市的迟钝麻木是期市健康快速发展的最大掣肘,期市功能与我国的企业生态、法人结构的“卯榫”不符是我国期市的“瓶颈”、“顽症”。

  目前我国的期货市场法人账户数占比低于3%,投机色彩较为浓厚,期货与实体远未“有效对接”,期货动辄被权力部门所“误读”、“妖魔化”,对参与期货或顾虑重重或多有限制。如此这般,产业客户不能心甘情愿“投怀送抱”,期现互动便难以实现,业已参与其中的产业客户鲜见“抱得美人归“;如此这般,圈外人欲进又虞,圈内人自娱自乐。这种互为因果的循环往复长此下去,何谈期市拓展?

  套保效果评估难

  期货日报记者在采访河南和河北部分煤焦企业时了解到,对于生产企业来说,其所拥有的原材料或者产成品数量和价格均是动态的,在期货操作中,难以分清是对哪一部分的套保,也就难以结合期、现两个市场来评定套保效果。

  而根据新会计准则的要求,套期保值的会计核算应该是期、现货经营共同核算,套期保值效果应该综合两个市场的操作来评估,而在现实中,财务人员发现这样操作起来过于复杂,因此仍沿用传统的记账方式,即期、现货经营分开核算。

  “这就使得套期保值效果不是以是否规避了市场风险来评定,而仍以期货交易是否盈利评定,这显然不太合理。”一河南煤企人士表示。

  记者还了解到,在缺乏直接对应的期货品种时,国资部门也不允许国企使用价格走势相近的同类期货品种进行套保,这也是国企参与期市的障碍所在。

  期货交易团队培养不易

  实体企业参与期货交易面临的另一个问题就是人才短缺。记者在西北地区的煤矿主产区了解到,当地不少煤企都对参与期货市场感兴趣,但缺乏操作理论和经验。对于期货人才的选用,企业有其自身的忧虑。“期货部门这么重要,我们不可能把新人放在这么重要的岗位上,用外人的话也需要掂量掂量。”该地区某能源集团负责人说。

  这位负责人告诉记者,动力煤期货上市前,其所在企业就开始筹备期货部门,“我们从现货部门挑出几个精英调到期货部,到目前已培养了一年多时间,但觉得与成熟的期货团队相比,还处在‘小学生’水平。在期货人才培养方面我们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与个人参与期货交易有所不同,企业参与期货交易,其操作者不仅交易技术要好,还要十分了解企业经营情况和相关产品的市场动态,成为复合型人才。

  清理企业入市限制

  今年5月发布的资本市场新“国九条”要求,允许符合条件的机构投资者以对冲风险为目的使用期货衍生品工具,清理取消对企业运用风险管理工具的不必要限制。

  资本市场新“国九条”发布3个多月以来,国企运用风险管理工具的不必要限制有没有松动呢?

  “就目前国企参与期货市场的程度来看,许多限制还没有得到清理。”一位国有现货企业期货部门人士说,目前会计、财务处理仍较为繁冗,在向审计部门和管理层汇报工作时仍存在解释困难的问题。各种问题如同一道道“紧箍咒”,限制了国企参与期货市场的尺度和灵活度。

  在2013年和2014年全国两会期间,杨迈军代表建议,各级国资主管部门要研究出台相关政策文件,取消将《企业会计准则第24号——套期保值》作为国有企业参与套期保值的前置条件,采取原则性指导,对有行业代表性的套保国有企业进行实地调研,理清套期保值业务和投机交易的差异,出台相关的国有企业套期保值业务指引,允许企业自主选择适合实际情况的套保方式和风险管理工具,鼓励国有企业充分利用期货市场进行套期保值。

  “引导国企参与期市需要多管齐下,既需要国资部门转变观念,也需要期货公司及其子公司开展业务创新,提供全套解决方案,进行联合套保、代理套保,并开发场外市场产品与交易所市场对接。”谭显荣说。

  叶燕武认为,企业要敢于打破传统经营模式,推进产融结合,敢于利用期货市场的价格发现功能和风险管理功能,开拓新的经营模式;应屏蔽通过期货市场“赌价格”的思维,推进期现结合,将期货作为现货经营的辅助工具;充分利用期货市场资金使用效率高、信用风险低、流动性强等优势,以破解现货经营的难题。

  在谭显荣看来,目前国企运用的套保策略多属于传统的机械式套保,其弊端是完全对冲成本高、效果差。他建议企业实施动态套保。另外,企业参与期市时的套保和投机应重新界定,只要是与现货经营配套的期货交易均不应被视为投机。

  一位受访人士认为,期交所、各地证监局和期货公司应加大对企业的培训和引导工作力度,改变一些企业对期货的负面印象,培养其期货避险理念,随着企业参与期市各种障碍的逐步消除,企业将能利用期货市场获得更好的发展。

  常识告诉我们,市场的核心是价格,全球化的大宗商品市场的价格发现机制(或曰工具)是期货。所以,西方国家现在无一不以“国之利器”来强化、定位期货。让数据来说话:2012年度,美国期货交易额约为GDP的20倍,我国为3.3倍;美国的物流费用占GDP的7%,我国为18%。还是这个年度,我国有19种大宗商品消费量占全球第一。

  这组数据说明了什么?美国期货的“内生张力”令人艳羡,我国期货的“圈内循环”蒂固根深;全球大宗商品消费市场上的中国力量“煞是凶猛”,中国期货在全球大宗商品市场的定价权重“微不足道”。

  一个全球大宗商品的消费大国,在关乎自身巨额利益面前“期货失声”,该是何等的悲哀?因此,经济转型、深化改革已经倒逼我们到了以“国家战略、政治高度”来重新审视期货角色的时候了。

  怎么办?再不厌其烦地吆喝在现代经济中期货是个不可或缺、举足轻重的好东西?再声嘶力竭地吆喝“婆婆们”放松管制赶快进来?有必要,但这是末,不是本。本,就是中央早已明确的国企产权制度的改革方向,那就是从竞争性行业中退出来,走向“混合所有制”,让企业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市场主体,将“公民主权”落实到位。只有这样,期市功能与企业生态、法人结构才能“无缝对接”,期市的源头活水才能汩汩喷涌。

(责任编辑:宋沅)


    中国经济网声明:股市资讯来源于合作媒体及机构,属作者个人观点,仅供投资者参考,并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国企参与期市梗阻重重 体制僵化成入市绊脚石

2014-08-14 09:12 来源:期货日报
查看余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