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看中经经济日报微信中经网微信

高速增长后迎来“刚性兑付”大考

2014年08月25日 07:47    来源: 南方日报    

  近些年来,信托行业规模的膨胀有目共睹。2008年到2013年,我国信托资产以两年翻一番的速度迅速增长,截至2013年底,信托资产已超过10万亿,相当于当年全国GDP的19%。据信托行业协会最近公布的数据显示,截至今年二季度末,信托业管理信托资产总规模为12.48万亿元,较一季度增长6.4%,较2013年增长14.4%。

  长期来,信托理财因其可观的收益,成为许多投资者眼中的宠儿。另一个受投资者钟爱的原因,是信托业所坚持的“刚性兑付”规则体现的可信度。但随着信托的规模不断膨胀,其风险亦在同步加剧。

  自今年1月出现中诚信托30亿兑付危机后,最近又出现华融信托和华宸未来的兑付违约,接二连三的违约消息引发了市场对信托行业的担忧。从监管层到研究机构都开始反思:蓬勃发展的信托行业为何会出现今天这种违约的状况,信托业的“刚性兑付”会否打破,其成长的雨季真的来临了吗?

  今年信托迎来兑付高峰期

  2014年对于信托行业是不平静的一年。继中诚信托年初兑付违约风波后,近期,信托业内又迎来了另一波违约冲击。

  7月24日,中诚信托旗下规模13亿元的“2011年中诚—诚至金开2号集合信托”(以下简称“诚至金开2号”)确认延期兑付。这如同一块石头砸入平静的水面,行业内对信托产品兑付的担忧也集中爆发开来。

  8月11日,华宸未来资产发布临时公告称,公司“华宸未来—湖南信托志高集团专项资产管理计划”和“华宸未来—志高集团二期专项资产管理计划”因志高项目停工、破产重组,无法按期支付中期利息及进一步兑付投资本金及收益,宣布违约。

  而今年开年,总额超过30亿元的信托理财产品——中诚信托“诚至金开1号”便成了行业内外关注的焦点。中诚信托于2010年推出募资30.3亿元的项目“2010年中诚·诚至金开1号集合信托计划”,由于其投资对象山西振富集团副董事长王平彦涉嫌非法吸收公众存款罪被刑拘而一度显得风雨飘摇。不过,在“大限将至”的前四天,中诚信托最终推出兑付方案,躲过一劫。

  而今年5月份和8月份,华融信托发行规模为5.6亿元的信托产品也被卷入兑付危机。接二连三的违约消息引发了市场对信托行业的担忧,近年一直高歌猛进的信托业真的遇到了难关?

  近些年来,信托行业规模的膨胀有目共睹:2008年到2013年,我国信托资产以两年翻一番的速度迅速增长,截至2013年底,信托资产已超过10万亿元,相当于当年全国GDP的19%。据信托行业协会最近公布的数据显示,截至今年二季度末,信托业管理信托资产总规模为12.48万亿元,较一季度增长6.4%,较2013年同比增长14.4%。

  信托的规模在不断膨胀,但风险亦在同步加剧,监管层也注意到了这一点。

  据媒体报道,7月底,银监会内部会议通报,43家信托公司上报的风险资产超过700亿元,其中,高风险资产超过500亿元,11家信托公司风险较大,三家风险严重的分别为中信信托、华融信托和新华信托,其中新华信托高风险资产逾100亿元。

  尽管消息并未得到银监会的官方确证,但从被点名的三家信托公司2013年年报来看,三家信托公司规模发展速度较快。其中,中信信托总规模排名第一,华融信托排名第四,新华信托排名二十八名。

  另一个数据也显示出信托行业在2014年面临的兑付压力。由于前几年信托行业发展迅猛,2014年行业迎来了兑付高峰期。用益信托工作室统计显示,2014年将有8547只信托产品到期,总规模达12733.06亿元,其中有903只集合信托将到期,规模达1995.54亿元。

  而此前,国金证券也发布研究报告表示,粗略估算2012、2013、2014年集合信托到期规模分别大约为4500亿、8000亿、9000亿元。2013年信托到期规模同比增长了75%,2014年信托到期规模在此基础上更是继续增加,兑付压力不言而喻。

  “刚性兑付”规则能否持续?

  那么,哪些投资方向的信托产品面临违约风险呢?事实上,不论是目前爆发违约危机的几只信托产品,还是行业研究数据的矛头,都指向两个方向——矿业和房地产。

  从银监会点名批评的三家公司来看,三家公司项目侧重为房地产和矿产资源类项目。据了解,三家公司中,截至2014年6月,新华信托仅实现净利润1.12亿元,同比降幅达75.78%,业内人士分析,这与其一度在地产行业的高比重配置有关。2011年,新华信托房地产业务比重曾高达41.49%。

  机构研究报告显示,对2012年以来媒体报道的出现违约风险的信托产品进行统计,共有20款产品出现不同程度的违约风险,其中13款产品集中于房地产领域,其余7款中,有5款集中于工商企业,2款产品涉及煤矿能源。海通证券研究团队表示,今年2季度起,集合信托到期高峰期来临,三四季度本息均超2800亿元,信托市场将承受巨大压力。

  而长期来,信托理财因其可观的收益,成为许多投资者眼中的宠儿。而另一个受投资者钟爱的原因,是与信托业所坚持的“刚性兑付”行业规则有关。不过,今年以来信托违约案件逐个“爆破”,刚性兑付这道“大坝”出现了动摇迹象。

  据业内人士介绍,刚性兑付是行业内的普遍“规则”,一方面,“刚性兑付”保证了信托产品的低风险,更容易吸引大额资金流入,另一方面,严格的监管下,信托公司会尽量满足对投资者的本金偿还,否则出现问题,容易被监管部门吊销营业执照。

  一般来说,当信托行业出现违约风险时,信托公司可以以提前结束信托计划、延期、第三方接盘、可以抵押资产拍卖、信托公司自有资金受让信托受益权等方式,来保证信托产品的刚性兑付。

  不过,业内人士表示,信托行业的高收益、低风险并不符合资本市场的普遍规则。当前,经济处于下行拐点,房地产业也出现下跌,而其他重点投资的矿产、煤炭、建材等市场的风险均较高,未来,信托行业会迎来拐点,而“刚性兑付”也面临着越来越大的压力。

  事实上,已经有不少信托公司希望打破“刚性兑付”来避开兑付压力。但“刚性兑付”正是几年来信托资产规模增长的强力支柱,一旦打破,信托行业将面临更大的融资压力,资产规模下降反过来也会影响兑付水平。不过,据业内人士分析,从监管层的态度和行业整体发展方向看,打破“刚性兑付”将只是时间的问题。

  优选财富首席执行官张虎成对记者表示,从银监会年初的“99号文”态度来看,明文指出今后逐渐打破“刚性兑付”。不过,他也表示,打破“刚性兑付”的前提是做好对投资者的教育和风险提示。“目前来说,打破‘刚性兑付’还很困难。”张虎成表示,由于当前大部分信托公司还依托于银行,客户绝大部分来源于银行的推荐,风险提示工作的开展渠道并不畅通,也为打破“刚性兑付”规则带来一定的阻碍。未来“刚性兑付”规则将存在多久尚且难以预知。

  应加强房地产信托风险管控

  当前,中诚信托爆出两单兑付违约风波,应验了此前市场对矿产类信托产品的担忧。而更多的数据指向另一个可能的风险区——房地产类信托产品。

  根据用益信托工作室的统计数据,从2012年开始,房地产信托到期规模迅速增加,进入兑付密集期。截止到今年第二季度,房地产信托余额为12616亿元,与前几个季度相比,余额仍继续稳步增长,且再度创出历史新高。

  2014年下半年到2015年,集合资金房地产信托预计到期总规模为3282.95亿元,其中2014年3季度为455.63亿元、4季度为530.40亿元,2014年4季度将是该年度房地产信托的兑付高峰期。

  业内人士表示,房地产信托的高收益低风险,建立在房地产市场的高速成长时代。当前,由于国家对房地产行业严格调控,使得房地产公司的融资需求很难得到满足,而信托便成为了最佳选择。由于此前房地产业拥有丰厚的利润,因此大部分信托公司也愿意将资金投向房地产。不过,在当前经济下行的大背景下,房地产行业在上半年走势也大不如前,这一逻辑能否继续支持信托产品的高收益、低风险,还要画个问号。

  除了房地产信托,近期新兴的“类房地产信托”的迅猛发展也成为很多研究者的关注重点。日前,继万家基金子公司万家共赢出现产品兑付风险外,金元惠理子公司金元百利、华宸未来子公司华宸未来资产以及财通基金子公司财通资产等纷纷爆出风险问题。

  据业内人士透露,上年度,基金公司子公司规模迅猛扩张,到今年1季度,基金子公司的整体规模大概有一万亿元。而就基金子公司的业务体系来看,除了通道业务外,做得最多的就是类房地产信托。和信托不同的是,基金公司子公司没有“刚性兑付”的法律要求,很难预料一旦出现集体兑付会出现什么状况。未来,更多的风险或潜藏于当前缺乏规则管控的“类房地产信托”产品当中。

  小贴士

  如何选准信托产品?

  ●首先选择信托公司。

  ●风险与收益的权衡。

  ●一定要货比三家。

  ●信托计划资金所运用项目的可行性。

  ●还款来源是否真实可靠。

  ●信托计划的风险在哪里及风险防范措施是否到位。

  ●仔细阅读信托文件。

  ●要考虑宏观经济、资本市场、货币市场的运行周期。

  ●投资者、信托公司、资金实际使用者三者之间存在着利益上的冲突。

  ●资金超过500万元,不建议集中投向一个信托计划,而应适当分散。

  北京优选财富资产管理公司董事长张虎成:

  “刚性兑付”规则三年内不会打破

  ■解读

  一方面是市场对于信托产品的猛烈需求支持着其近年的高速发展,另一方面,信托行业屡屡爆出的兑付危机也为其发展前景投上了一层不确定的阴影,信托兑付风险正逐渐显露。

  对此,北京优选财富资产管理公司董事长张虎成向记者表示,尽管打破“刚性兑付”是大势所趋,但三年之内仍将存在。与其担心信托行业面临的风险,当下更需要关注的,或许是基金子公司的“类信托产品”所带来的风险。

  应对风险手段还有许多

  “从2007年至今,信托业发展得太快了,就好像一个人,年轻的时候没什么问题,但到了一定的年龄,就会有一些病症显现出来,这也是非常自然和正常的现象。”张虎成表示,当前信托规模已经超过12万亿,加上宏观经济不断下滑、资产管理领域竞争激烈、监管层对金融机构规范的要求从严,这都会导致信托行业出现增速放缓、风险频现的现状。

  至于刚性兑付,张虎成表示,根据银监会此前发出的“99号文”中的态度,今后打破刚性兑付只是时间的问题。不过,他也表示,打破刚性兑付的前提是做好对投资者的教育和风险提示。“目前来说,打破刚性兑付还很困难。”张虎成表示,由于超过60%比例的信托资金募集是依赖于银行,风险提示工作的开展渠道并不畅通,也为打破刚性兑付带来一定的阻碍。未来“刚性兑付”将存在多久尚且难以预知,但在可以预见的三年内还不会打破,张虎成表示,“因为这关乎维护社会秩序和整个金融体系稳定的需求,监管层和金融机构出于对社会、市场影响的担心,会逐渐从投资者教育的角度切入,逐步进行。而从信托公司的角度来讲,应对兑付危机的手段仍绰绰有余,目前信托公司在处置兑付危机时,很少有动用风险准备金的,更不用说注册资本金了。”张虎成表示,未来信托行业最大风险是流动性的风险,除非宏观经济增速进一步大幅下滑,在可以预见的三年内还不会打破刚性兑付。

  警惕“类信托产品”风险

  尽管媒体对于房地产信托违约风险的预警由来已久,但张虎成认为,在中国的信托领域,房地产信托兑付危机暂时不会发生,需要担心的,反而是“类房地产信托”产品的风险。

  张虎成表示,房地产在中国是一个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大行业,不但牵涉上下游50多个产业,也包括各类金融机构。尽管上半年房地产市场较为低迷,但最近各个城市都在解禁限购,采取积极刺激措施,因此短期之内,房地产类信托产品反而不太可能出现大规模的违约风险。

  而另一方面看,政府对房地产信托的监管较为严格;但主要的风险暗存在于两个方面:一是一些信托公司迫于监管要求和净资本的考核要求,会把一些房地产项目伪装成工商类的项目,二是而近年来兴起的基金子公司的类信托产品业务带来的风险。

  张虎成透露,由于监管层对房地产信托监管力度较大,有少部分信托产品为绕开监管,以工商类企业的名义融资,但资金最终去向却是房地产类项目,优选财富投研中心研究数据显示,每个月都有一两只有这种“嫌疑”的项目,预计总规模差不多在一百亿元左右。

  另一方面,近期,基金子公司项目风险频发。据张虎成介绍,基金子公司的形成有着独特的政策背景。据了解,2012年,由于证券市场持续低迷,监管层担心过度的监管会对券商和基金公司未来的发展造成制约,因此通过证监会高层领导的调研之后决定放宽基金公司的投资范围,成立基金子公司。

  “这些子公司的人员和业务大部分是从信托公司挖过来,业内也把基金公司发行的资管产品称之为‘类信托产品’,其产品结构设计和信托产品高度相似。”张虎成表示,但由于成立时间较短,很多业务细则尚未明确,很多基金子公司也抱着“先把规模做起来再说”的心态,所以信托公司出于风险考虑难以涉足的业务,基金子公司都可以涉足。

  据了解,从2012年年底至今,基金子公司已经达到67家、资管规模突破1.6万亿元,和信托公司一样,大部分基金子公司发行的资管产品都是投向房地产、地方融资平台等产能过剩行业。

  张虎成提醒,这类“类信托产品”对市场来说,未来的风险隐患更多。由于很多基金子公司发行的房地产项目资质较差,只能给投资人更高的预期收益率来募集资金,一旦项目出现危机,这些注册资本一般在5000万元左右的基金子公司明显不具备刚性兑付的能力,而近几年A股市场的持续下跌,其母公司基金公司盈利状况也很惨淡,没有刚性兑付的能力,更没有刚性兑付的意愿。

  “最近爆发的万家基金子公司8亿元的风险危机,背后牵连的就是一个房地产项目。”张虎成表示,明年年中,基金子公司的产品将迎来一个集中兑付期,2015年的下半年,或将成为“类信托”产品的一个可以预见的难关。


(责任编辑: 向婷 )

    中国经济网声明:股市资讯来源于合作媒体及机构,属作者个人观点,仅供投资者参考,并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上市全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