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看中经经济日报微信中经网微信

80款理财产品收益未达预期

2014年08月29日 13:28    来源: 中国经济网——《农村金融时报》     郝飞

  已习惯银行理财产品达到预期收益率的客户今后恐怕要遇到例外了。

  以往的经验也许会让投资者忽视理财产品说明中有关风险的提示,但银率网的数据显示,仅2014年上半年就有80款理财产品未达到预期最高年化收益率。

  尽管未达到预期收益率的理财产品全部为人民币结构性理财产品,投资标的、结构以及原因都不一样,但现在已到了需要重视这一问题的时候了。

  结构性产品成灾区

  投资者购买理财产品时往往最关注预期年化收益率,在各大财经网站的排名中收益率高的理财产品总排在最显眼的位置。但如果投资者仔细观察就会发现,那些预期收益率超过8%的理财产品都会同时显示最低收益率,往往在0.5-4%不等,旁边的一行小字标明它的身份是人民币结构性理财产品。

  虽然与非结构性理财产品仅有一字之差,但内涵却完全不同。结构性理财产品的收益率通常取决于挂钩资产(挂钩标的)的表现。根据挂钩资产的属性,结构性理财产品大致可以细分为外汇挂钩类、指数挂钩类、股票挂钩类和商品挂钩类等。从现在股市、大宗商品期货的走势来看,这类理财产品很难达到预期的最高收益率。

  银率网分析师牛雯在接受《农村金融时报》记者采访时表示,理财产品收益率上升的事实是点燃投资者购买热情的因,而理财产品收益率下滑的预期是打击投资者购买积极性的果。投资者总是很现实,只有看到实在的事实,才会发出购买决策。同时,投资者又很小心,一旦发生收益下跌的预期,哪怕下跌仅仅只是一种可能性,都足以令投资者望而却步。

  今年上半年人民币结构性理财产品平均预期收益率为6.27%,平均投资期限为122天。其中,保本类产品占据总量的八成以上。这些数据明显优于非结构性理财产品,但恰恰是这些诱人的数据出了问题,未到收益预期的理财产品全部出于此处。

  据银率网数据统计,按照挂钩标的划分,挂钩票据和基金资产的结构性理财产品平均预期收益率最高,分别达到15%和10.17%;与汇率、利率、大宗商品挂钩的结构性理财产品平均预期收益率低于整体平均水平,分别为4.96%、5.12%和5.95%。这些挂钩的数据与非结构性理财产品主要投资的国债、金融债、央行票据、企业债等相比,风险要大很多。

  从发行数量来看,挂钩汇率、指数、利率、大宗商品这四类标的的结构性理财产品数量较多,占比分别为31.36%、25.42%、18.04%和13.71%;其次为挂钩股票和基金的结构性产品,占比分别为7.38%、2.49%。

  2014年上半年高收益的人民币结构性理财产品半数都被大华银行占据。预期收益率排名前十的结构性理财产品基本上都为长期限品种。有16款人民币结构性理财产品预期收益率高于15%。其中大华银行发行的“大华银行(中国)结构性产品系列(1402)1.5年期人民币100%本金保证结构性产品”以预期收益率22.67%排名第一。

  理财收益人为控制

  理财产品除了满足客户的投资需求外,更重要的作用为银行月末、季末拉存款提供帮助。

  过去几年的实践显示,每到月末、季末,银行理财产品的收益率都会有一定幅度的提高,客户也是看准了时机,在理财产品收益率上涨时再出手。从性质来讲,理财产品是不用保本保收益的,但金融机构为了维持理财产品在揽储时所能发挥的“奇兵”作用,人为的控制理财产品的收益,让一些可能达不到理财产品收益的产品人为地达到的收益水平。

  一家城商行的理财经理向记者表示,该行销售的人民币非结构性理财产品全部能够达到预期收益,即使因一些原因无法达到,该行也要想尽一切办法保障收益,否则今后该行发行的理财产品将会失去客户的信任。

  从长远来讲,私下承诺保收益是不可能长期实现的。几年前基金在最火的时候,也是可以实现较高的收益水平,而一旦通过人为手段无法控制收益的时候,就出现了2008年底所有基金产品全面下跌的情况。

  进入2014年,虽然每个月都有十几款银行理财产品没有达到预期最高收益率,但它们都属于收益波动性较大的结构性理财产品。而非结构性银行理财产品未达到预期最高收益率的现象十分鲜见。

  中信银行发售的“‘乐赢’系列1448期人民币理财产品(35天)(财富客户专属)B14SD0061”,投资期限为35天,委托起始金额100万元,该产品最高年化收益率为5.6%。

  但令人疑惑的是,当该款产品到期后,中信银行官网上的产品说明显示该款产品预期最高收益率变成了5.5%,虽然只差0.1个百分点,但这却让该款产品人为的用最低成本达到了预期收益率。客户通常不会太计较一点得失,多数客户甚至没有在意这一点。

  类似的银行理财产品信息披露“乌龙”事件并非中信银行一家。在浙江稠州商业银行的官网上,也出现过类似的情况。一款名为“‘如意宝’YB140049期理财产品”的理财产品,在产品说明书与产品成立公告之间就出现了收益率的差异。

  虽然无法解释这里面的原因,但不能排除,理财产品的收益率被人为的控制,以达到一个让发行银行体面的数字。


(责任编辑: 蒋柠潞 )

    中国经济网声明:股市资讯来源于合作媒体及机构,属作者个人观点,仅供投资者参考,并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上市全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