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看中经经济日报微信中经网微信

结构性理财猛增 银行资产管理转型潮正式来临

2014年09月16日 08:07    来源: 金融投资报    

  本报记者 马黎

  分析人士认为,结构性产品的猛增意味着各大商业银行正在推动银行理财朝向真正意义上的资产管理转型。未来,以净值类、结构性产品为代表的银行理财产品将取代以预期收益率发行的固定收益类产品。

  今年以来,结构性理财产品发行数量猛增,截至8月底,各商业银行发行的结构性产品数量已经达到1758款,不仅逼近2013年全年发行量,而且月均发行量达到约219款,环比增幅高达43.14%。从发行主体来看,2013年外资银行是结构性理财产品的发行主力,累计发行量达到981款,占到总发行量比例超过一半。

  业内专家认为,结构性产品的猛增意味着各大商业银行正在推动银行理财朝向真正意义上的资产管理转型,未来,以净值类、结构性产品为代表的银行理财产品将取代以预期收益率发行的固定收益类产品。

  指数挂钩型产品发行猛增

  从挂钩标的来看,汇率、指数和利率是挂钩产品最多的三类标的,与之挂钩的产品发行量达到1360款,与2013年同期相比增长高达75%。指数挂钩结构性产品是2014年以来增长最为迅猛的一类产品,该类产品截至8月份的发行量达到446款,同比增长超过6倍,其中挂钩沪深300指数的结构性产品达到344款,占到该类型产品的七成以上。农业银行、招商银行、华夏银行、广发银行和平安银行都是沪深300指数挂钩结构性产品的发行主力,仅农业银行和招商银行的累计发行量就超过了200款。普益财富的研究员叶林峰指出,“这类挂钩沪深300指数的理财产品主要是银行通过和券商签订收益互换协议来实现理财产品与指数的挂钩,这也反映出在大资管时代下各类金融机构的业务合作日渐多元化。”

  银行理财不等于保本收益

  结构性产品往往被看作是高收益的代名词,同时也被认为是高风险偏好者的“专利”。今年以来,结构性产品以月均发行200余款的速度猛增,银行、投资者一起玩“心跳”,是否意味着结构性产品迎来了新的投资机遇?对银行理财市场格局将带来怎样的变化?叶林峰认为,结构性产品的猛增预示着银行理财正在逐渐朝向摆脱以预期收益为主要发行形式的方向发展,各大商业银行正在推动银行理财朝向真正意义上的资产管理转型。

  叶林峰指出,并不能以“银行理财就一定要为投资者实现保本甚至保证收益”的眼光评判结构性产品。“在未来存款利率市场化之后,以预期收益率发行的获取固定收益的银行理财产品将逐渐消亡,取而代之的是以资产管理为核心的以净值类、结构性产品为代表的银行理财产品,银行将发挥自身资管管理方面的实力,以代客理财理念为不同风险偏好的投资者谋求利益最大化。”

 


(责任编辑: 韦伟 )

    中国经济网声明:股市资讯来源于合作媒体及机构,属作者个人观点,仅供投资者参考,并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上市全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