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看中经经济日报微信中经网微信

琥珀蜜蜡领风骚 成收藏市场新宠

2014年09月16日 15:00    来源: 国民收藏网    

  琥珀被誉为“世界上最轻的宝石”,是数千万年前的树脂被埋藏于地下,历经地球岩层的高压、高热挤压作用之后,质变形成的一种树脂化石。从收藏的角度来说,琥珀属于有机宝石,玲珑轻巧,触感温润细致。近两年,由于受到国际局势变化的影响,国外一些琥珀原产地封矿,有的开采了也运不出来,使得价格持续上涨,部分中高档琥珀今年价格较去年翻倍增长,琥珀已成为收藏品市场新宠。

  市场看涨精品琥珀一件难求

  琥珀在地底下形成需要千万年甚至上亿年,根据颜色、透明度可分为金珀、水珀、血珀、虫珀等。据出土时间又分为老琥珀和新琥珀。多产在波罗的海、墨西哥、多米尼加等地,其中以波罗的海琥珀产量最多。近年来,琥珀价格持续上涨,一些国外行家都在尽量多囤积50克以上的好料。而顶级的多米尼加蓝珀由于产量稀少,价格更加昂贵,高品质的多米尼加蓝珀价格甚至达到每克10000元。城南宫古玩市场发现,经营蜜蜡琥珀蜜蜡的门店不在少数,但由于市价涨幅较高,不少店主纷纷表示:好东西都不敢出手,由于原料价格直线上升,出手后很难再以同样的价格买到同品质的琥珀。在琥珀蜜蜡专营店里,陈列了多件雕工精美的琥珀摆件,店主陈娇君告诉里专营琥珀蜜蜡,近一年的时间看着琥珀市场行情一路看涨,产自波罗的海的原料价格从每克几十元涨到每克上百元,特别是大料,翻了三四倍。多米尼加蓝珀价格近两年的时间也涨了十倍,特别是每克上万元的蓝珀已经发展到了一件难求的局面。

  蜜蜡走俏价格翻番一路攀升

  据陈娇君介绍,琥珀和蜜蜡同为树脂化石,在本质上没有区别。一般透明质地的称之为琥珀,半透明甚至不透明的被称为蜜蜡,蜜蜡的不透明质地是由于其中包含有无数微小气泡。目前,一些优化工艺可以将蜜蜡中的气泡处理掉,但是琥珀收藏家偏好不同,也有不少玩家钟情于蜜蜡。天然蜜蜡根据大小和品相不同,价格相差较大。身价最高的是“老蜜蜡”,价格甚至已经超过钻石。所谓老蜜蜡,一种是指蜜蜡原料开采出矿,经过多年自然风化氧化的天然蜜蜡原矿。另一种则是具有一定历史和岁月痕迹的天然蜜蜡饰品或物件。老蜜蜡有黄色的,有红色的,里面包裹体不同,也就有不同的色泽反应。此前长达七八年时间,蜜蜡的市场行情几乎是停滞不前。近两年出现价格大幅度增长的状况,一方面是需求增加,另一方面却面临资源匮乏,因此蜜蜡的价格也被投资者越追越高。陈娇君对蜜蜡的行情也很看好,她说道:“目前市面上品质一般的新蜜蜡,每克的售价已达100元左右,去年每克的售价才只需40-50元。品相较好的蜜蜡 升值的速度更快,从前的300-400元/克的蜜蜡,现在已飙升至2000-3000元/克,其中精品老蜜蜡更是高达数千元一克。最近几个月,蜜蜡的市场价格在原来涨价的基础上,再次出现20%-30%的增长,品相好的蜜蜡甚至出现1-2倍的翻涨。现在,蜜蜡已然成为收藏市场的一匹黑马。

  收藏前景看好看材料也看雕工

  琥珀不仅收藏价值颇高,养生保健功效也十分明显。在东方医学中,琥珀也因为超强的杀菌和带静电功效,被广泛用于按摩。琥珀的药用养生价值也使得其身价倍增,市场前景看好。所以在购买时要选择品质好的琥珀蜜蜡。陈娇君介绍,选购琥珀首先是看重量,料越大价值越高;在两颗相同重量的琥珀中,会因为产地、色泽、内 含物、切割工艺以及创意设计上价值有所差别。除此之外,切割工法及设计创意也很重要,琥珀的硬度大约为摩氏2-3度之间,其切割与抛光则需要更为高超的技术,才能显现出炫耀迷人的色泽,再依据宝石不同的特性搭配独特设计与创意,才能展现出美不胜收的特殊时尚风格。“在销售市场上,我们相对更强调工艺,即使是老琥珀,如果工艺很差,也卖不出什么价格。雕工精美的琥珀从古到今一直很受欢迎,原因就在于它易破碎,雕刻难度大,很考工匠的技巧。 为了能够让数千万年前的琥珀蜜蜡赋有灵魂,我们店里的雕件全部是自己找师傅来雕,每件成品的色彩都不一样,全部是纯天然,无优化的。”陈娇君说道。行情见涨,琥珀的造假也随之繁荣。据了解,如今市面的假琥珀大多是利用琥珀粉和树脂混合制成,也有商家将小料真虫琥珀移植到选定的“大料”中,经烘烤融合而成另一种品相的“虫珀”。那么如何鉴别天然琥珀?陈娇君介绍了几个简单易行的方法,消费者可以将无镶嵌物的琥珀放入盐水中,真琥珀会慢慢浮起;在购买的时候用手揉搓,生热后天然的琥珀会有淡淡的特殊香气;也可以用荧光笔对琥珀进行照射实验,真正的琥珀会出现蓝色、绿色等荧光,而仿制品不会变色。琥珀在形成过程中往往带有气泡、残片、裂纹,因此如果一条琥珀项链的每个珠子都非常相似且透明,或者琥珀内含的昆虫很完整,那就很可能是赝品。

相关链接(中国经济网玉石频道):http://finance.ce.cn/jade/

 


(责任编辑: 李阳 )

    中国经济网声明:股市资讯来源于合作媒体及机构,属作者个人观点,仅供投资者参考,并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上市全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