场内场外一盘棋 期货创新不离实体
创新春风疾驰而来,中国期货业正面临前所未有的新局面。9月17日,首届期货创新大会——“2014期货经营机构创新发展研讨会”在北京召开。与会人士纷纷提出,要紧紧围绕服务实体经济发展,推进期货经营机构的业务和产品创新,实现场内场外市场协调发展,加快形成功能齐备、服务高效、结构合理、经营稳健的现代期货及衍生品服务体系。
在新“国九条”背景下,中国证监会日前发布《关于进一步推进期货经营机构创新发展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为今后一段时期推进期货经营机构创新发展制定了总体原则和具体措施。
《意见》也成为了会议的讨论主题之一。接受中国证券报记者采访的多位期货公司及专家表示,《意见》为期货经营机构创新明确了方向,打开了发展空间,未来随着相关细则出台,将推动期货市场迈上新台阶。
交易所打气 期货创新氛围浓
会议上,上海期货交易所、郑州商品交易所、大连商品交易所、中国金融期货交易所与中国期货保证金监控中心等单位主要负责人均表示,要合力推动期货经营机构创新发展,更好地服务实体经济。
上海期货交易所理事长杨迈军指出,唯有合力推动期货经营机构抓住机遇,加快创新步伐、实现转型发展,才能逐步建立起与我国经济总量和整个金融体系相匹配的现代期货及衍生品行业,从而充分发挥市场在价格发现、风险管理、资源优化配置等方面的功能。
杨迈军表示,面对市场的结构性变化和各类市场参与者日益增长的多样化需求,上期所将依靠创新产品和深化服务,向综合性衍生品交易所转型;积极稳妥推进对外开放,由境内市场向全球市场转型,从而为行业,为实体经济创新提供有力的支持和更加全面深层次的服务。
他还透露,上期所将支持期货经营机构开发有色金属指数ETF、白银期货ETF等指数相关投资产品与风险管理工具,吸引不同类型投资者参与商品期货市场,并通过在上海自贸区设立的上海能源交易中心,推出原油期货为抓手先行先试,积极探索在其他成熟品种上引入境外投资者。
郑州商品交易所理事长张凡也表示,郑商所一直在思考和探索如何在期货市场创新发展的大变革中,更好地发挥交易所自身角色和作用,通过加快监管转型,提升服务质量,支持期货公司发展,开展和实践支持期货经营机构创新发展的配套措施,为实体经济参与市场利用期货工具创造更好的条件。
为配合期货经营机构创新发展,张凡说,郑商所将大力推进监管转型,激发期货经营机构创新活力;持续优化制度规则,为期货经营机构开展创新业务、更有效服务实体经济扫除阻碍;深化市场服务,目前特殊法人,期货公司风险子公司创新管理业务,投资人多元化,和投资方式网络化的趋势,正在给市场带来重大的变化;不断提高市场发展的技术支撑能力。
“创新与改革一样,都需要突破原来的思维习惯、行为模式、固有路径。创新一旦涉及到原有市场格局、利益格局的调整和改变,难度和阻力将变得格外大。”大连商品交易所理事长刘兴强坦陈,当前,证监会正积极推进证券法修改和期货法的制定工作,这是一个良好的契机,应当借此机会,系统地梳理制约期货市场创新发展的体制机制问题,以突破深层次瓶颈制约、激发市场主体创造力为核心,营造出更有利于市场创新的法制政策环境。
中国金融期货交易所董事长张慎峰也表示,要为期货经营机构创新发展“添砖加瓦”,提供基础性“原料”,并进一步丰富产品,为期货经营机构创新发展“铺路搭桥”。
张慎峰指出,当前,我国金融市场仍然面临产品结构单一、品种匮乏、投资策略趋同等问题,尚不能满足广大居民日益增长的财产性收入增长需求。期货是基础衍生品,是产品创新的基本原料。有了金融期货等市场基础配套工具,市场机构就能够根据客户的风险承受能力,利用金融期货等工具对股票、债券等传统投资品种进行分解组合,使产品收益和风险特性与客户收益预期和风险偏好相适应,形成特点各异的交易产品,摆脱“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的困局,为客户提供完整的个性化金融服务。
衍生品:场内场外市场“齐争艳”
谈到个性化金融服务,永安期货、南华期货等位于期货市场“第一线”的期货公司最有发言权。
永安期货总经理施建军表示,无论是商品市场还是金融市场,风险管理需求潜力巨大。仅以商品市场为例,目前国内已上市的商品期货品种共40个,以2013年对应的表观消费和现货均价、产业链乘数按2计算,约有21万亿元的市场价值风险管理需求。
但是,施建军指出,潜在需求并没有发挥作用,因为有五个方面的不匹配:期货合约标准化和企业个性化的需求不匹配;期货公司单一通道功能和企业多样化功能不匹配;期货市场高度集中和现货市场分散经营不匹配;期货市场单一风险控制方法和企业综合风险管理需求不匹配;单一的隔离市场和企业经营的国际化不匹配。
他建议,一是给期货公司松绑,允许期货公司设立或参股、控股现货市场,以市场化方式运作,按现代企业制度管理运行;二是将市场纳入中国期货业协会自律监管,主要是防止客户保证金挪用,出现市场欺诈;三是最大限度开放期货市场现有资源,开展合作。
上述《意见》也提出,支持期货经营机构开展场外期权、远期、互换等场外衍生品交易。规范发展期货经营机构柜台业务,支持期货经营机构自主创设场外衍生品合约,服务实体经济风险管理需要。不断完善统一适用于证券期货市场的场外衍生品交易主协议和相关配套规则。
对此,中国期货保证金监控中心总经理冉华表示,将做好商品指数的编制和维护工作,为期货经营机构设计商品指数化投资产品提供基础工具。
据介绍,目前该中心已陆续编制发布了商品综合指数、农产品(行情,问诊)期货系列指数和工业品期货系列指数等3大综合指数及14个子指数。冉华表示,希望通过建立完备、权威的商品指数体系,为开发商品指数投资产品做好工具储备,助力期货等经营机构研发指数类金融产品,拓宽期货经营机构的业务范围。目前,已有不少机构表示希望利用中心的指数开发产品。
冉华还透露,中心将在符合监管要求的前提下,结合期货市场统一开户工作,研究开发“互联网开户云平台”。该平台将有两个特点:一个是期货行业集中统一的互联网开户系统。以保证客户信息收集、风险揭示、客户身份证验证等互联网开户流程统一规范;另一个是所有期货公司无需单独建设互联网开户系统,直接通过该平台即可开展互联网开户业务,并基于虚拟技术实现不同公司的个性化需要。建设并使用该平台,可以提高开户效率,降低期货公司成本,同时也降低监管成本。
此外,上海期货交易所方面也表示,完成仓单合约和价差合约交易方案的设计,建立新一代仓单串换系统,引入非标仓单使交割品牌和地点多样化,为期转现交易提供撮合服务,引入现货市场企业客户和做市商制度来活跃仓单串换市场、借鉴现货市场经验为交易商提供质押融资服务,通过仓单平台连通场内外市场,积极参与场外衍生品市场的相关模式与规则设计,增强交易所在现货市场的服务能力和影响力。
郑州商品交易所也表示,将在现有标准化产品基础上,根据市场需求,联合期货经营机构和产业客户,共同开发场外期权,调期合约等产品的研发工作,支持期货经营机构研究发展非标准化产品,通过更具有针对性的产品设计,来满足实体企业的风险管理方面的个性化需求。
风险防范 创新发展仍有“底线”
创新往往与风险结伴而行。我国在鼓励期货经营机构创新发展的同时,也应注意防控创新业务带来的风险,牢守不发生系统性风险的底线。
“我们现有的风控系统与模型基本上是建立在通道服务基础上的,即使有对产品风险控制的功能,也仅仅是比较简单的控制模型。期货公司创新产品开发推广一旦进入常态,尤其是当多个产品叠加时,对现有系统将是巨大的考验,因此要先行引导组织期货公司建立与之相适应的风险控制体系。” 中国期货业协会非会员理事张宜生指出。
监管层领导在会上表示,要不断加强期货经营机构的合规与风控意识和能力,既是保障期货市场规范平稳发展的客观要求,也是期货经营机构持续稳健经营的内在要求。
“境内外期货行业发展史上因违规或风控失败而一朝倒闭的惨痛教训很多,我们必须警钟长鸣。创新发展与合规风控是相辅相成、密不可分的,只有将合规风控融入创新发展的全过程,才能保证创新的可持续性。”证监会副主席姜洋表示,期货经营机构的产品和业务创新要与自身的风险管理能力相匹配,创新发展权利要与风险防范责任相挂钩,要妥善把握创新发展与合规风控的平衡,进一步完善风险控制的主体责任,探索建立全面风险管理体系,建立重大违规风险事件问责机制。要建立有效的业务隔离制度,完善法人治理结构和内部控制机制,强化董事、监事和高级管理人员的诚信责任和首席风险官的作用。要加强信息技术安全保障,强化程序化交易的合规风控管理。
“未来的创新,希望能够继续贯彻期货行业为实体经济服务的方针,进一步做大做深期货市场。在品种上,希望监管层在管理风险的前提下,更多让交易所、协会来参与进来,简化品种上市过程。”中粮集团有限公司总裁于旭波表示。
对此,中金所董事长张慎峰表示,未来将加强监管协作,牢守风险底线,为期货经营机构业务创新保驾护航。“期货市场,特别是金融期货市场的发展,是连接期货市场与股票市场、货币市场、债券市场、外汇市场等金融市场的桥梁和纽带。金融期货市场的发展,将促进金融市场融合发展,为期货中介机构业务创新和产品创新带来难得的机遇,同时,也客观上要求加强各子市场的监管协作,做好风险防控工作。特别是期货公司业务牌照放开之后,期货经营机构跨行业经营成为必然趋势,在风险防控方面,迫切需要健全和强化分业经营下的监管协作机制,形成集中统一、优势互补、功能完善、信息共享的监管体系,为市场创新发展提供协同高效的服务。”张慎峰说。
未来创新转型过程中,期货公司还要处理好创新业务和经纪业务的关系。“很多企业希望通过创新来替代经纪业务。其实经纪业务,是创新业务的平台和支撑。可以通过通道式服务进行客户群和个性化需求的提炼和分类,这个对创新至关重要,因为创新当中往往优先卖给客户群体,所以不能因为创新而忽略了发展传统经纪业务,这两个业务是互补性。” 张宜生说。
(责任编辑:邢晓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