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看中经经济日报微信中经网微信

三大运营商关闭机场贵宾厅 银行VIP休息室仍在

2014年10月02日 10:28    来源: 中国广播网     张棉棉

  据中国之声《新闻纵横》报道,国庆长假出游,很多人都会选择乘坐飞机出行,也都会经过机场的贵宾厅,但相信进去的人不多。这些贵宾厅多是由大型航空公司、银行、电信运营商针对自己的高端客户或会员推出的。利用率低、成本高、少数人变相的“特权”成为公众对贵宾厅存在的争议。不过现在,它们的存在被打上了一个问号。

  为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的精神,中国移动、电信、联通三大运营商曾表态将在“十一”前关闭机场贵宾厅。昨天是十一前的最后一个工作日,运营商们的机场贵宾厅能否如期实现关闭?中央台记者昨天走访了首都机场。

  国庆长假前的最后一天,北京首都机场忙碌而紧张地运转着。不同于公共候机区域略显冰冷的金属座椅和嘈杂的环境,机场贵宾休息室的基本配置是柔软的沙发、冷热饮料和小食品,从而为乘客提供更为私密的空间和更为舒适的服务。

  首都机场2号航站楼40号登机口旁边就有这样一个贵宾休息室,它由磨砂玻璃围挡而成,里面配有浅色的扶手沙发,有乘客正窝在沙发里,翘着脚,休闲地看着杂志,他面前的茶几上则是一杯热茶。在贵宾休息室门口左边的提示板上,标有中国银行、工商银行、广发银行等字样。记者注意到提示板其中一行是空白的,工作人员说,这是刚被删掉的运营商的牌子,30日是运营商贵宾厅最后一天使用,1日就没有了:

  记者:这是移动联通电信的VIP厅吗?

  服务生:对。

  记者:我刚才看没有牌子了?

  服务生:对,快取消了,今天最后一天。

  记者:就是外面挂的中间的那个快涂没了的,本来是那个牌子是吧?

  服务生:对。

  记者:移动联通电信的关了,那明天这个还开吗?

  服务生:还开,只是运营商的关了,银行的还有。

  在首都机场2号航站楼的32号登机口旁,是另外一处贵宾厅。工作人员同样表示,目前的贵宾厅是多家银行的VIP客户,以及移动、联通、电信三大运营商的客户共同使用。1日三大运营商撤走之后,银行的VIP休息室依然存在。三大运营商为什么要撤走?中国移动客服表示,公司在8月18日的公告中非常明确:

  中国移动客服:为贯彻落实中央“八项规定”要求,厉行勤俭节约,中国移动北京公司北京首都机场“全球通VIP俱乐部机场贵宾厅”于9月1日起停止提供服务,现在已经没办法用了。

  有不愿透露姓名的运营商内部人士告诉记者,除了“八项规定”的政策,还有一个不能不提的原因是,国资委要求运营商三年削减20%——达上百亿的营销费用,在此情况下,运营商不得不勒紧裤腰带过日子,钱要花在刀刃上,也就是说,此时转型升级是最重要的,因此,关闭贵宾厅也是不得已而为之。

  确实,一家电信运营商负责人就曾经接受媒体采访时透露,在机场设置一间贵宾厅,一年的费用能够达到上百万元。取消贵宾室,的确节省了一笔不小的开销。现在运营商纷纷关闭贵宾室,相关的银行单位也会跟进吗?工商银行表示,目前没有接到具体的关停规定。这些依旧存在的银行贵宾厅又将如何调整服务对象呢?

  工作人员介绍,看似神秘的贵宾室,其实也就是网络、茶水、饮料、杂志和小食品,以及候机提醒等等:那什么人能够使用?工商银行客服给出了答案:

  工商银行客服:目前使用机场贵宾室是持有我行白金信用卡的客户,白金卡是比较高端的信用卡。办理条件是如果有其他银行的白金卡可以申请,或者月均存款在50万,或者可以提供100万存款证明,都是可以提出申请的。

  对于运营商撤走机场贵宾厅,一些正在公共候机区的乘客表示,具有“特权”性质的贵宾休息厅的撤销,不一定是坏事:

  乘客:现在不是反腐比较厉害嘛,基本就是大的国企、外企高管,包括政府在VIP中比较多,之前也看过新闻,很多就是因为这个原因受限了,所以没有这项服务了,等于机场属于客流量少了,是资源的节能,就干脆关闭吧。

  记者:从普通乘客角度,您觉得应该关闭吗?

  乘客:我觉得还是以经营方为主吧,如果有一定需求,正常需求应该是开的,但如果正常需求较少,我觉得关闭也是可以的,也是节约资源。

  而在采访中,一些是VIP的乘客则表示,贵宾休息室的服务确实比较方便和人性化。但是,企业出于经营的考虑撤销,也可以理解。

  乘客:我也是会员,但是我觉得无所谓,这个是企业行为,如果企业觉得铺张浪费,该撤就撤,如果它觉得对它的企业形象有保留的必要,愿意保留就保留,但是它的饮料、水果,还有一些VIP的登机服务都比较方便。

  大家都明白:众乐乐、独乐乐,孰乐?不论是否取消贵宾休息室,给乘客提供更贴心的笑容,更方便的服务,更人性化的候机环境,才是机场、航空公司和企业应该提供的,换句话说,没了VIP室,能有更多便民服务,或许这才是最重要的。


(责任编辑: 马欣 )

    中国经济网声明:股市资讯来源于合作媒体及机构,属作者个人观点,仅供投资者参考,并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上市全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