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看中经经济日报微信中经网微信

周穆王西巡或为寻找玉石矿源 开通东西交流大道

2014年10月14日 08:38    来源: 深圳晚报    

  “丝绸之路”是德国地理学家李希霍芬于1877年提出。近年来,叶舒宪等教授又提出“玉帛之路”。玉石和丝帛代表了中西大通道的物质交流史和文化交流精神。我们无法考证欧亚大陆上发生过多少“化干戈为玉帛”的事件,唯一可肯定的是,在和平、沟通、合作、互利原则下,各部落、族群、国家之间才可能交流互动,并且绵延不绝。

  2014年7月,“中国玉石之路与齐家文化研讨会”暨“玉帛之路文化考察活动”的成功举办,首次让“玉帛之路”这个文化概念闪亮登场,引人瞩目。

  玉石与丝绸(帛)的互动

  美玉和束帛是古代祭祀、会盟、朝聘等所用的珍贵礼品。《左传·哀公七年》载:“禹会诸侯于涂山,执玉帛者万国”。这是史书最早提到玉帛概念。巧合的是,作为夏朝的缔造者,禹以其审美理念主宰了“诸侯”对所执之物的选择。

  长期以来,史学界将中华文明时代从夏朝开始算起。但由于缺乏文献资料,对夏朝认识处于模糊状态。近年来,随着大量史前考古实物——尤其是齐家文化玉器的出土,夏朝的姿影才逐渐清晰。从某种意义上来说,齐家文化崇玉的风气就是对“禹会诸侯于涂山,执玉帛者万国”的最好注解和呼应。齐家人除了大量磨制石斧、石刀、石镰、石锛和骨铲等,还选用硬度较高的玉料来制作玉铲、玉锛、玉钺、玉凿等小巧精致、刃口锋利的工具。实践中发明的切割、钻孔、磨光等技术广泛应用,日益精湛。在这个基础上,一种专门用于祭祀天地神灵及祖先的琮、璧、璜、环、钺等玉礼器产生,并独立存在。出土文物证实,玉礼器之前,是石礼器。齐家人并没有将石头同玉分裂开,“石之精华者为玉”,他们在制作礼器过程中发现了“玉”这种坚硬而纯粹的石头,并寻觅到祁连山、阿尔金山、昆仑山等山系的玉石,最终采摘到玉石中的精华——和田玉。

  玉石作为大自然孕育的一种特殊物质,一旦被古代先民寄托某种期待和理想,就不再是单纯的物质,它具备了品格、神性和思想。玉器远离实用功能,成为形而上的精神符号。在周而复始、不断丰富的仪式中,先民的审美、道德、哲学、伦理等理念逐渐趋同,最终成为古老华夏文明中的文化因子,并深深地融入炎黄子孙的血脉里。

  如果说美玉被当作人神之间的媒介,丝帛则是世俗生活中财富与权利的象征。后来,丝帛也延伸了其它意义,在成语、俗词中经常能见到。例如皂丝麻线、蛛丝才巧、朱丝练弦、著于竹帛、朱丝萦社、游丝飞絮、游丝、雨丝风片、铢积丝累、蛛丝马迹等等,直到现代的钢丝、铁丝、粉丝之类。丝帛不但为中国使用,还传到西域、中亚、欧洲,成为中西大通道上物质交流中最重要的物品之一,用丝帛作为众多媒介物的代表,也无可厚非。

  玉石和丝帛大概代表了中西大通道的物质交流史和文化交流精神。

  经典故事:周穆王西巡

  帕米尔高原、昆仑山、阿尔金山、祁连山从西向东一直伸展到秦岭,成为华夏大地的主要脊梁。这道伟大山系之南之北,是养育华夏民族的血肉。正是这道脊梁孕育出了中国极品美玉,并且在很早时候就形成核心价值观。此后,随着历史演进,这种价值观不但没有衰退,反而越来越加强。与此相符,最早的玉石之路也被开辟出来,大致与祁连山之南的羌中道、河西走廊道及漠北草原丝绸之路重合。这些道路不但彼此交通,还衍生出很多路网。

  关于这条路上以玉为媒介进行文化交流的最早记录《穆天子传》。穆天子即周穆王,姬姓,名满,昭王之子,周王朝第五位帝王,他是我国有文字记载的最早的探险家、旅行家。其西游事件在《春秋左氏传》、《竹书纪年》、《史记》中均有记载。周穆王致力于向四方发展,曾两征犬戎,把部分戎人迁到甘肃镇原一带;又东攻徐戎,在涂山(今安徽怀远东南)会合诸侯,巩固周在东南的统治。

  《穆天子传》是以周穆王的活动为中心的实录性散文,他们从洛阳渡黄河,逾太行,涉滹沱,出雁门,抵包头,过贺兰山,穿鄂尔图期沙漠,经凉州至天山东麓的巴里坤湖,又走天山南路,到新疆和田河、叶尔羌河一带。然后北行1000余公里,到“飞鸟之所解羽”的“西北大旷原”,即中亚地区。返回时走天山北路。这是我国陆路交通史上的重大事件。穆天子与沿途各民族进行频繁物资交流,如:周穆王执白圭玄璧拜见西王母,献锦组百纯,素组三百纯(一纯差不多相当于一匹);珠泽人“献白玉石……食马三百,牛羊二千”,穆天子赐“黄金环三五,朱带贝饰三十,工布之四”等。这些记载中的物资大部分为现代考古发现所证实。

  长久以来,人们将《穆天子传》看成西周历史神话,或当作小说来解读,却忽略了其中蕴含的地理、交通、文化、贸易、物种等多重信息。

  在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所研究员叶舒宪先生等学者的大力推动下,人们开始关注被遮蔽多年的玉文化。2008年底,叶先生汇集考察成果的著作《河西走廊:西部神话与华夏源流》问世。他在2012年结项的中国社会科学院重大项目“中华文明探源的神话学研究”中得出结论:华夏神话之根的主线是玉石神话及由此而形成的玉教信仰,并大致勾勒出玉教神话信仰传播的路线图:北玉南传和东玉西传。北玉南传历时四千年之久,在华夏文明史揭开序幕以前,就将玉石神话信仰变成东亚统一政权的意识形态观念基础,为中原王权建构奠定了文化认同的基石。东玉西传大约从距今6000年前开始,到距今4000年结束,以4300年前的湖北石家河文化和4500年前的晋南陶寺遗址为突出代表,并通过中原王权的辐射性影响力,传到西部和西北地区,抵达河西走廊一带,以距今4000年的齐家文化玉礼器体系为辉煌期,大体完成玉文化传遍全国的过程,给华夏文明的诞生事先预备好物质和精神互动的核心价值观,并让玉石神话观从古至今弥漫在汉语汉字的各种表达方式之中,成为华夏民族与生俱来的文化遗产。

  因此,周穆王西巡之真实目的就是寻找玉石矿源,并且使东西交流大道真正得以开通,其“凿空”之举远远早于汉朝的张骞。

  玉帛之路文化考察活动

  综观中西陆路国际大通道,有两大“路结”:其一是昆仑山脉、喀喇昆仑山脉、天山山脉、喜马拉雅山脉、兴都库什山脉等山汇聚的帕米尔高原,塔里木河、伊犁河、印度河、恒河、锡尔河、阿姆河等大河发源于此,沿山麓地带或山间河谷行进的交通路线也附近汇集;其二是祁连山脉、西秦岭、小积石山、达坂山、拉脊山等在甘肃、青海交界地带汇聚,大夏河、洮河、湟水、大通河、庄浪河等黄河上游几条大支流在这一带汇聚黄河,秦陇南道、羌中道(吐谷浑道)、唐蕃古道、大斗拔谷道、洪池岭道都在此相聚。

  这两大“路结”如同坚实桥墩,支撑起东西文化交流的桥梁。“玉帛之路”就是构成这座桥梁的主体和脉络。“玉帛之路”是丝绸之路前身,其路线大致与现代所谓的丝绸之路各条主次干道基本重合。2014年7月,由中共甘肃省委宣传部、甘肃省文物局、西北师范大学、中国文学人类学研究会主办,《丝绸之路》杂志社与华夏文明协同创新中心、西北师范大学《丝绸之路》杂志社等单位承办的“中国玉石之路与齐家文化研讨会”暨“玉帛之路文化考察活动”举行。以后,我们计划每年举行一届“玉帛之路文化考察活动”,希望能够逐渐摸清这条大通道的真实情况,并通过文献资料、考古学资料、文化遗址、田野考察等多重证据互相印证,还原这条大通道的丰富性、多元性、复杂性和生动性。

相关链接(中国经济网玉石频道):http://finance.ce.cn/jade/

(责任编辑:李阳)


    中国经济网声明:股市资讯来源于合作媒体及机构,属作者个人观点,仅供投资者参考,并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周穆王西巡或为寻找玉石矿源 开通东西交流大道

2014-10-14 08:38 来源:深圳晚报
查看余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