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融资成本偏高是当前实体经济运行中的突出难题之一。这一成本主要是指企业从金融机构和资本市场包括民间借贷市场获得资金的成本。降低企业融资成本,既需要从宏观层面统筹规划,也需要在微观运行中准确把握。
今年7月国务院推出一系列措施以来,“融资难、融资贵”在一些地区和领域呈现缓解趋势,但仍然是突出问题。必须坚持改革创新,完善差异化信贷政策,健全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经济日报》记者近日在北京、大连、山东、浙江、江苏等地调研采访,实地了解各地如何用好金融活水,帮助企业降低融资成本。
期盼化解融资寒流
冬意渐浓,丝丝寒意。可让胡久福感到寒冷的并非只有呼啸的北风,更有不断上升的财务成本。
胡久福在大连船舶重工集团海洋工程有限公司工作,对当前严峻的国际、国内海工市场竞争压力感同身受。“以我们成熟产品JU2000E型平台为例,船价和建造成本都面临着韩国和新加坡等国际一流船厂的竞争。”胡久福坦言,公司接受国外订单时,在资金成本方面受到人民币贷款利率上升和美元汇率下降的双重挤压,2011年以来,公司每座平台融资成本增加近2000万元。
“新加坡船厂可以在国际金融市场以较低的价格进行融资,我们只有压低成本、压缩利润空间,才能在国际市场上保持一定的竞争力。”胡久福说。
当前,包括大连船舶重工集团海工公司在内的诸多企业,都面临着“融资贵”这一难题。相比大中型企业,小微企业所承受的压力更大:一边是经济下行压力大挤压利润,一边是银行贷款不得或者贷款成本过高,突出表现在利息、手续费和担保费用上。
江苏常州海舒进出口有限公司就是这样一家从事颜料、涂料产品出口贸易的小微企业,多年来经营稳健,从未在银行有过敞口融资,只是根据下游客户情况做一些低风险的存单质押银票业务。面对国外需求减少、人民币升值等因素影响,海舒进出口凭借与一些国外客户的长期稳定合作关系,仍能保持较为正常的财务结构。但今年国外客户的货款回笼期延长,国内紧俏化工原料的付款账期却进一步缩短,公司周转资金开始紧张。二季度以来,公司连续接到海外客户大单,交货期限很紧。至5月中旬,公司对原料供应商的付款压力逐步显现,急需周转资金。
企业状况千差万别,所需的金融支持也各不相同,金融机构如何评判风险、提供金融服务,都需要付出更多精力。“目前,企业融资状况正在逐渐改善,最直观的就是资金的可获得性提高了,企业能拿到钱了。”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吴庆在接受《经济日报》记者采访时表示,这既表现为银行信贷覆盖面的扩大,也表现为民间金融膨胀速度的加快。
但企业拿到的“钱”,利率都相对偏高。国内企业融资利率年化以后多达到两位数,如此高的资金成本难以支撑企业的长期投资。值得关注的是,短期高利率的民间借贷很大程度上推高了综合利率。金融体系搞自我创新、自我循环、自我膨胀,严重脱离实体经济是没有前途的。但金融支持实体经济,也并非简单地让银行放更多款。如何应对和化解融资“寒流”,考验着每一个金融主体的智慧。
积极创新金融服务
企业既需要金融机构足够的资金支持,也需要适当的专业辅导。胡久福告诉记者,进出口银行经验丰富的专业化队伍以及高效而专业的信贷支持,就为他所在公司成功挤入国际先进建造领域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
通过成立专业处室、重点支持高端船舶及转型升级产品,进出口行辽宁分行贷款余额高速增长,截至2014年6月末,辽宁分行船舶类贷款余额135.36亿元,较年初新增45.64亿元。其中2014年上半年批贷金额55.50亿元人民币、7.03亿美元,共支持了33艘商务合同,带动商务合同额合计31.30亿美元的船舶及海工钻井平台出口。
与此同时,为从根源上破解“过桥贷款”难题,解决小微企业贷款期限与生产经营周期错配导致的临时性资金短缺问题,“倒贷”创新也应运而生。调研中,记者了解到,包括兴业银行、泉州银行、华夏银行等在内的多家银行都推出了针对企业续贷的特色金融产品。
随着互联网的快速发展,部分传统企业的经营销售模式也有所改变。傅青巍就是一家从线下走到线上的出口型企业老板。2007年,在汽摩配件领域工作多年的老傅,怀揣不足10万元在义乌汽配市场闯荡,成立了义乌市费希进出口有限公司。“面对客户资源稀缺的困境,我想到了网络,希望借助电商平台争取更大的生存空间。”傅青巍说。
进入电商领域的傅青巍如鱼得水,业务规模逐渐扩大。公司年销售额突破2500万元,员工数也翻了好几倍。但随着公司业务的突飞猛进,集中的订单周期造成资金流的涨落起降,公司的自有资金越来越难以支撑。然而,轻资产等特点使其难以从传统银行中获取贷款。
有业内人士表示,不同于传统企业,电子商户准入门槛相对较低,原始投入也较少,大部分小型电商无财务报表,其经营模式和一般的小微企业差别较大。特别是出口型企业,过去商品卖到国外,要经过出口商、进口商、批发商、商场,最终到达用户,但在新的贸易模式下,商品通过网络销售、物流传递的方式直接从工厂送达到用户。这让银行凭借贸易合同、销售订单等方式来评判风险的模式“失效了”。
传统银行如何对接“新”企业的需求,成为一个重要课题。截至目前,包括浦发银行、浙商银行等在内的多个商业银行,都已开始探索如何更好地支持电商发展。不仅如此,自7月起,阿里集团逐步开放阿里平台,引入建设银行、中国银行、海尔小贷等多类型金融主体,共同服务平台上的电商发展。
保险杠杆撬动信贷
“跻身大中城市的超市开设专柜,派专人当面向消费者推介绿色果蔬,成本相当高昂。”从创办合作社到筹建超市直销网点,山东潍坊燎原果蔬专业合作社董事长李春香的钱已经明显不够“应付”了。
融资难题如何解?一方是注重风险控制而行为谨慎的银行,一方是随时都有资金需求并希望便利获取资金的企业。平衡资金供需矛盾,有没有可能引入第三方的力量来辅助解决?
正当李春香担心新建果蔬分拣场的土地使用权能否抵押时,人保财险寿光市支公司的工作人员上门推荐了“中小企业贷款保证保险”产品,可为有资金需求又苦于抵押物不足的中小微型企业主提供增信。该产品的具体操作模式为:财政先期投入1000万元作为启动资金,每单按贷款额的1.5%进行补贴;贷款户在银行提供利率优惠的基础上,缴纳贷款额的1%,共计2.5%作为贷款保证基金(蓄水池)。出险时,先由“蓄水池”支付,不足部分由保险公司与银行按照9∶1的比例共担。该贷款保证保险保费率控制在贷款本金的3%以内。
通过中小企业贷款保证保险,李春香在当地财政和人保财险的担保帮助下,从潍坊银行分两批贷到了300万元。
贷款保证保险的形式近两年来已经在浙江宁波、江苏徐州、山东潍坊等地市进行了先期尝试:财政资金作为“源泉”,银行与保险的“活水”按一定比例注入,共同支持、共担风险成为普遍模式。以寿光的数据为例,自2013年5月27日签发第一份贷款保证保险单到今年5月20日,寿光市金融机构已为16户菜农、18家企业提供了4500万元贷款,实现了93.5万元的保费收入,而保证保险手续完善、尚待办理的贷款额度还有4650万元。
“创新发展小微企业信用保证保险、贷款保证保险,为小微企业融资提供了很好的便利服务。”保监会副主席王祖继在此前召开的国新办发布会上表示。
《经济日报》记者在调研中了解到,商业保险尚未介入之前,有些地方在个别产业上形成了经营主体之间向银行借贷时的“民间相互保险”机制,该模式的风险近两年来逐渐显露,“很多产业和银行都希望引入成熟的商业保险模式来提供增信,分散风险。”相关人士表示。
不过,商业保险机构在承保前也有担忧,比如风险会不会全部由自身来承担、对企业的审查监督责任该如何划分等。因此,在上述试点的贷款保证保险中,贷款本息的偿还风险并非由保险公司独自承担,而是由政银保三方共担风险。
直接融资天高地阔
银行授信等间接融资方式有助于缓解企业资金之渴,与此同时,通过证券市场的股权融资、债权融资更具有资金成本低、资金使用限制条件较少等优势,能够在中小企业融资难、融资贵问题上发挥重要作用。
几年前的一次偶然机会,中海阳公司董事长薛黎明通过朋友介绍了解到“新三板”市场,可以让科技型中小企业进行公开挂牌和股权转让。当时,中海阳公司正处于快速成长期,对大量的低成本资金颇为渴求,而新三板正是中关村科技园区非上市公司除主板以外可进行股权融资的一条最佳通道。
“我们立即抓住了这一机遇。2009年公司完成股改后,次年3月就经由申银万国推荐而成功挂牌新三板。”薛黎明介绍。挂牌当年,中海阳先后启动两次定向发行,共筹集资金3.245亿元,用于公司太阳能聚光热发电反射镜系统项目。从公司提出定增申请到定增成功,只用了不到4个月。公司依托新三板融资也获得了回报,2013年中海阳投资建设的全国首条具备国际先进技术水平的柔性太阳能镜场在成都投产。
作为全国性证券交易场所,“新三板”并不是唯一为初创型小微企业提供股权转让的地方,许多区域性股权交易市场也为这类企业融资大开方便之门,齐鲁股权交易中心便是其中的典型。
成立于2000年11月的山东七河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主要从事食用菌菌种的培育和食用菌的生产、销售。“公司成立初期规模很小、急缺资金,但农业企业在向银行贷款时,可作为抵押的资金非常有限。后来我们在齐鲁股权交易中心挂牌,利用资本市场来改善公司治理,拓宽融资渠道。”公司董秘杨树慧介绍说。
完成股改之后,公司于2011年9月在齐鲁股交中心挂牌,并前后进行两轮定向增发,共募集资金4800多万元。“公司利用两次融资所获资金在海外建立新的生产基地,目前香菇菌棒产量已占据韩国市场份额的一半。”杨树慧说。
“大量企业挂牌‘新三板’和地方股权交易市场,有利于改善我国多层次资本市场的‘倒金字塔’结构,满足中小企业的融资需求;未来随着交易所市场的注册制改革不断推进,更多企业可上市交易,改变我国间接融资比例过高的现状,优化社会融资结构。”中国人民大学财政金融学院副院长赵锡军表示,随着各层次市场间转板机制的推出,场内市场和场外市场有望进一步打通,更好满足企业不同发展阶段的融资需求。(经济日报记者 钱箐旎 何 川 姚 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