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看中经经济日报微信中经网微信

基金的降息效应:权益类迎来利好 固收类喜忧参半

2014年11月25日 07:12    来源: 中国经济网    

  中国经济网 北京11月25日讯 (记者 李乔宇)近日,央行宣布下调金融机构人民币贷款和存款基准利率,同时扩大存款利率浮动上限至1.2倍。有业内人士认为,此次降息是一个重要标志,预示我国降息降准的通道已经打开,无风险利率将持续下行。而无风险利率下行有利于股票市场整体估值的提升,对A股市场构成重大利好,权益类基金产品也会因此受益。

  而从固定收益类产品来看,降息对于货币基金以及债券基金的影响或将走向分化。市场上普遍认为,降息将会造成货币基金收益率进一步下跌,而对债券型基金来说,又具有直接的正面刺激作用。

  权益类基金迎来机会

  即使上周股票市场发生大幅波动,关于股票市场上牛市来临的呼声也从未停止。降息的到来,又为“牛市论”增添了新的因素。

  有证券分析师称,此次央行下调金融机构人民币贷款和存款基准利率提高了货币的流动性,有效撬动了企业的资金需求,一年期存贷款利率下降后,进一步打通了资金链。降息后,资金流动性将大幅加快,进一步为牛市日后的发展打下基础。

  某基金分析师认为,利率将对A股构成实质性利好,预计大盘将再次上攻,冲击前期反弹高点,权益类基金产品亦能从中获益。此外,降息将促进资金面宽松,利好的消息也对人们的心理带来正面影响。

  而周一的数据确实如上述基金分析师所言。11月24日,沪深两市大幅高开,保险、证券、房地产板块大受资金追捧。截至收盘,沪指报2532.88点,涨46.09点,涨幅为1.85%,成交3303亿元;深成指报8577.91 点,涨245.61点,涨幅为2.95%,成交2541亿元。其中券商板块当日大涨近7%,保险板块大涨6.8%,地产板块涨逾3%。

  星石投资首席策略师杨玲向中国经济网记者表示,本次降息操作预示我国降息降准的通道已经打开,无风险利率将持续下行。无风险利率的下行将整体抬升A股估值中枢,从这一点来看,降息对几乎所有股票都是有利好影响的,差别在于利好程度有所不同而已。杨玲认为,降息操作对于低估值的大盘蓝筹尤其是资金敏感性板块的利好更强,如非银金融、房地产、电力、煤炭、钢铁、有色金属等。

  此外,杨玲还提到,考虑到本次降息是非对称降息,即降低贷款基准利率,扩大存款利率上浮空间。最近两年随着货币基金崛起,金融脱媒加速,银行面临存款流失压力。央行决定宣布后,大多数银行立即宣布上调存款利率。贷款利率下降,存款利率上行,银行利差被压缩,银行利润可能受到影响,从而对银行影响偏空。

  债基得意 货基频频“中枪”

  从目前来看,去年经历大跌的债券市场在今年迎来了大翻身。据天天基金网数据显示,截止11月21日收盘,有可比数据的422只债券型基金在今年内无一下跌,全部以红盘报收,涨幅最小的益民多利债券也获得了1.55%的收益。而债券基金的行情似乎还并未结束,降息的到来又为债基添加了新的利好因素。

  据中国经济网记者了解,此次降息为不对称降息,贷款利率降得比存款利率多。从中可以看出,央行态度直指降低实体融资成本。有业内人士向中国经济网记者表示,企业资金成本的降低有助于减缓制造业投资增速下滑的速度,改善地产销售持续低迷的预期,促使经济在未来逐渐企稳,而这也意味着企业偿债能力将有所改善。

  好买基金研究员提到,从降息利好债券市场的基本逻辑来看,基准利率下行,则债券收益也将面临下行压力,债券价格上升。目前10年期国债收益为3.6514%,基本在历史三分之一低位附近,收益率存下行空间,价格具上涨机会,投资者可是当增配利率债较多的基金产品。

  而同为固定收益类产品,市场上对于货币市场基金与债券型基金的看法却截然不同。目前来看,降息会推动货基收益下降的观点已经成为共识。

  降息的消息一出,货币基金率先中枪。据中国经济网记者了解,货币基金的收益率实际上与资金面紧密相连,而降息促成的资金面宽松,或将进一步推动货币基金下行。有观点认为,货币基金收益或将难以维持在4%以上。

  事实上,降息绝非货币基金中的唯一“一枪。”此前有消息称,央行将非存款类金融机构存放款项从“同业往来(来源方)”调整至“各项存款”,意味着货币基金的存款配置不再算作同业存款,而算作一般性存款。有业内人士称,这一消息反映央行欲对同业存款统一监管,货基缴准是大势所趋,收益率将受到影响。

  但这并不意味着货币基金的时代就此终结。某基金分析人士表示,从短期来看,货币基金收益可能会产生较大波动,然而从长远来看,在货币市场相对稳定的前提下,同业存款、短期融资券、剩余1年以内的利率债等货基可投资产的收益率也将窄幅波动,共同决定货基收益率保持相对稳定。此外,该分析人士还提到,作为流动性管理工具,一旦市场发生变化,货币基金还可通过增持信用债来维持收益。


(责任编辑: 蒋柠潞 )

    中国经济网声明:股市资讯来源于合作媒体及机构,属作者个人观点,仅供投资者参考,并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上市全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