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看中经经济日报微信中经网微信

银行触网勿“东施效颦”

2014年11月25日 07:24    来源: 中国证券报     杜雅文

  今年以来,银行互联网金融领域的业务和产品进入加速发展阶段。在一众互联网巨头跨界进入银行业的挑战下,不论是对公还是零售,银行的各条业务线都开始全面触网,各种创新产品层出不穷,并推出APP希望能迅速抢占移动终端客户。然而从目前来看,一些银行耗费大量资源推出的线上产品效果并不明显,究其原因在于未能扬长避短。

  经过一段时间试运营后,平安银行(000001)于11月8日宣布“橙子银行”正式上市,截至目前共有十多家股份制银行及城商行开启了直销银行,有消息称工商银行的直销银行平台也正在测试,意味着拥有众多客户和网点的大型国有银行未来也将加入直销银行的竞争。与此同时,一些银行与互联网巨头的合作也不断深入。此前,兴业银行(601166)与百度签署战略合作协议,近日中信银行(601998)又与百度共同宣布正式推出中信百度贴吧认同信用卡,并同步在百度贴吧推出国内首家网络“3D金融服务大厅”,百度还为中信银行提供营销推广、后台数据监控等服务。

  虽然银行资金实力雄厚,触网的步伐很快,但成效并不明显。截至目前,银行开设的电商平台成功者寥寥,而一些直销银行的先行者展现出来的效果也并不理想。原因在于一是监管政策的制约影响了客户体验。目前,银行等传统金融机构与互联网平台在金融产品的销售和服务上,并不完全在同一起点竞争,随着互联网平台逐步纳入监管,这种不平等现象有望逐渐得到改变;二是银行的思维更多是从风控出发,决策链条较长,且对互联网营销并不擅长,提供极致的客户体验远比不上互联网企业;三是银行触网的目的归根结底在于获得流量之后将其由线上转化为线下客户,对其销售金融产品和服务,这和互联网企业更偏重于吸引流量有本质不同。

  归根结底,不少银行在看到腾讯、阿里裹挟数亿客户群前来竞争时,失去了定力和方向,步入一个求大求全的误区,忘记了“术业有专攻”,未能清晰地看到,互联网企业的强项在于电商、社交等领域,而银行基于风控文化的基因注定了其很难完成多个身份的切换以及实现物流、结算、运营等多方面资源整合,一味模仿互联网企业只能陷入东施效颦的境地。

  需要清醒地认识到,随着互联网金融的崛起,未来银行的类型将会更加多元化。在大众化、标准化、小额零售等金融业务领域,互联网金融明显占优,而复杂大额的综合金融服务,以及面对高净值客户的个性化、定制化的高端金融服务仍将以传统金融方式为主,其主导地位很难被颠覆。

  实际上,互联网巨头的客户黏性以及将巨大线上流量转化为线下金融客户的能力还有待验证。此前,以余额宝为代表的“宝宝们”给银行活期存款带来极大冲击,然而随着收益率一路走低,“宝宝们”的规模增速不仅逐渐放缓,资金还出现净流出。有数据显示,三季度余额宝规模出现成立以来首次季度规模下滑,充分说明互联网金融仅凭一两款明星产品很难抵御市场变化带来的风险。

  在传统市场生态被互联网改变的情况下,银行应该首先找准自己的定位和客户群,对已有的优势充分发挥并巩固,这些优势包括庞大的实体资源、专业的金融风控能力、在结算信贷方面的天然优势等,然后再考虑如何通过与互联网企业合作形成优势互补,提升自己在大数据方面的挖掘和分析能力,而并不一定要耗费资源另外搭建一套电商、社交等互联网体系。

  风来了猪都会飞,当看到猪都起飞的时候难免心慌意乱。此时反而更应该认清金融的本质,咬定青山不放松。


(责任编辑: 韦伟 )

    中国经济网声明:股市资讯来源于合作媒体及机构,属作者个人观点,仅供投资者参考,并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上市全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