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敬伟:日欧通缩 中国何辜
日本和欧洲的通缩已成疑难杂症,按照FT中文网的说法就是:“困扰日本20年之久、目前是欧洲政策辩论核心议题的那种顽固的通缩螺旋。”
中国也和日本、欧洲一样通缩了吗?这个问题很难回答。尤其是西方世界,他们一方面尽享中国过去多年来高速增长的红利;另一方面又埋怨中国经济下行压力传导至全世界;他们对中国经济转型期抱持悲观情绪,又不希望中国经济一蹶不振下去。其观照中国的矛盾心态和复杂心理,大抵如是。
中国是否通缩,是否将通缩波及世界,就有了典型的西方式答案。据英国《金融时报》报道,“十多年来,中国一直被外界指责输出通缩”。该报援引2002年,时任日本财务省官员、现任日本央行行长黑田东彦的话说,中国加入WTO将为世界经济添加一股“强大的通缩力量”。后来,美联储亦发文《中国在输出通缩吗?》,该文得出的结论是,中国经济规模“太小”,不足以产生什么影响。
但在过去的中国黄金十年里,美日欧等发达经济体,都在搭中国经济的顺风车。所谓中国“输出通缩”的声音被反复出现的中国威胁论和崩溃论的噪音淹没了。后危机时代,量化宽松政策将美国成功拉出危机泥潭,日本和欧洲则深陷通缩泥淖不能自拔,中国经济也呈现下行之势,中国输出通缩论又开始甚嚣尘上了。
中国工业品出厂价格(PPI)和居民消费价格(CPI)两项指数,以及不久前中国央行的不对称降息,则为中国已经严重通缩并波及全球提供了论据。
但这不合经济学常识,也不客观。确切讲,全球化时代,主要经济体国内政策的任何变化,都会激发全球性的连锁反应。譬如美国华尔街危机初始时,包括欧洲在内的全球主要国家都指责美国,宏观调控的能力不足。第一次G20峰会,欧洲甚至成为讨伐美国金融监管不力的主力军。但在美国经济复苏后,不久前的布里斯班G20峰会,美国却指责欧洲央行无所作为,开始嘲弄欧元区货币政策维持现状。
“安倍经济学”放任日元贬值的刺激之策,则对中韩两国货币构成了压力。韩国一直在指责日本整治通缩的“射箭”政策,等于祸水外延,在东亚制造货币战争。欧元区目前正在进行的准量化宽松政策,也对其他经济体构成了压力。
同样,在美国三轮量化宽松时期,中国购美国债不断缩水,人民币对美元汇率不断升值,中国也一直在埋怨美国向全球输出通胀。
实践证明,相互指责没有任何意义。从美国经济复苏的情势看,美版量化宽松在执行期固然为全球诟病,但现实效果还是正面的。起码,全球老大的经济复苏,对中国、欧洲、日本及其他经济体,都带来了希望和愿景。
现实而言,中国的确存在产能过剩,需求减少,对全球能源和大宗商品带来了影响,而且中国经济也的确存在着诸多结构性矛盾。但也不能成为日欧指责中国通缩波及全球的理由。反而言之,中国亦可将本国经济的下行颓势归咎于美国的量化宽松和日本、欧洲的货币政策放水。但这种相互指责有何意义?何况,日本通缩,不是十年病症而是有着二十年的沉疴了。而在过去20年里,日本大部分时间都是全球第二大经济强国,中国对日(当然也包括欧洲)哪有这么大的影响力?
日本和欧洲的通缩,和中国通缩性质不一样。日欧用量化宽松猛药治通缩——尤其日本远离高速增长太久了,因而渴望用狂印钞票货币贬值的方式,以极端的通胀扭转通缩颓势,以刺激经济增长。无论是“安倍经济学”的急于求成,还是欧洲央行的谨小慎微,皆是如此。
中国刚刚经历过通胀期,现在所谓的通缩期符合内外两个市场综合影响下的逻辑。中国经济存在的结构性和系统化难题,需要一揽子改革举措来破解。经济新常态下,追求增长高速度非当务之急,调结构、稳增长才是核心要义。因而,2014年的货币政策维持了稳健的“微刺激”节奏,直到11月末才实施不对称降息。
中日欧宏观经济运行环境不同、目标各异,即使同处于通缩情势下,也会有不同的应对之策。日欧通缩沉疴,中国何辜?(作者为察哈尔学会研究员)
(责任编辑:马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