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看中经经济日报微信中经网微信

踩在牛市的门槛上向牛市里张望

2014年12月30日 08:53    来源: 成都商报    

  11月以来,沪深股市掀起了一轮翻江倒海的行情,股指逼空式上涨,沉重的“大象股”像风一样在股市的天空轻盈飘舞,彻底颠覆了处于长久熊市内人们的想象。

  而今,沪指轻松越过3000点,正向2009年的高点3478点进逼。超级牛市真的来了?这轮超级行情的本质是什么?到底将如何演化?为此,记者采访了每日经济新闻报社执行总编辑、研究院院长李伟先生。

  国外资本市场数百年、中国资本市场30多年,宏观经济不景气却走出了波澜壮阔的牛市行情的例子很多。

  全方位的深入改革,确实给了国民一个现实的、可以感知的“中国梦”。

  这波行情,是我们在向牛市进军中的一个序曲,一个彩排。

  基石已经奠定,大幕已经开启,序曲已经上演,我们满怀信心和期待,准备迈入牛市大门,享受牛市的快乐。

  本特刊观点仅作投资参考,股市风险自担,入市须谨慎。

  体制性牛市正在孕育

  三大因素逐渐形成

  记者:当满市场都在喊大牛市来临的时候,我发现你很淡定。

  李伟(以下简称李):股市从来就没有新故事。像本月这样的场景,在沪深股市历史上多次上演。作为一个差不多和中国股市一同成长的老投资者,我确实很淡定,像观看一部歌舞剧一样,满怀喜悦地欣赏着。

  记者:和满市场的大牛市喧嚣声一样,你也认为牛市来了吗?

  李:我只能说,我们目前正在牛市的门槛上,再激进一点地说,我们正一只脚踏进牛市的门槛,向牛市的院子里张望。如果再给一个比喻,假设这是一场牛市的狂欢歌舞会的话,目前仅仅是这场歌舞剧的序曲部分。

  记者:2012年12月份,在《起点2013·年度投资特刊》上,你在全面看空2013年度股指的同时,还说过一段论述,这段论述是关于“体制性熊市”和“体制性牛市”的。从今天的角度来看,这段论述符合这两年行情的特点吗?

  李:你问得很好,那篇文章的题目叫做《2012股民伤心度年关 2013A股弱势格局难改变》。我认为,这组文章中的观点和逻辑论述,至今来看都是非常新颖的,也是非常有效的。它经受住了市场的检验,也构成我们理解当前行情的逻辑起点。

  记者:“构成理解当前行情的逻辑起点”,应该如何理解?

  李:在这篇文章中,我们旗帜鲜明地提出和论证了始自2007年10月以来这波大熊市的本质,就是“体制性熊市和供应性熊市”的双重叠加效应。

  其实,这个道理也非常容易理解。如果全社会内部都充满了“正能量”,民众对前景充满期待和希望,社会和谐安定,那么,不管是在实业投资方面还是在资本市场投资方面,人们都会是非常激情和踊跃的。这就是“预期市场”和“信心市场”的本质。国外资本市场数百年、中国资本市场30多年,宏观经济不景气却走出了波澜壮阔的牛市行情的例子很多。这其中的根源,都是源于重大变革所激发的预期和信心在起作用。

  记者:我记得在那篇文章中,你也论述了“体制性熊市”的第二个方面,就是股市本身的体制改革在股改以后也严重停滞。

  李:对的,股市的改革实际上在2005年股权分置改革后到2012年,也陷入了停滞不前的境地。比如,市场广泛呼吁的“进入退出制度”(发行注册制和退市制度)迟迟不能落实,IPO造假层出不穷,这些都是股市体制性问题的反映。

  记者:我对你这段论述印象深刻。与“体制性熊市”相对应,你也提出了“体制性牛市”的观点,你当时非常肯定地说:既然目前属于体制性熊市,那必然会有体制性牛市。预言“在未来的某个时期,体制性牛市会喷薄而出”!

  李:对,我当时提出了,中国股市短短30年历史上,已经出现了最大的一波体制性牛市,这就是2006~2007年的超级大牛市。这一波牛市我们给它的唯一本质性定义就是:股市的“制度性牛市”。这波牛市,在当时国家严厉的宏观调控和紧缩货币政策下“逆势”发生和疯狂生长,主要就是伟大的“股权分置改革”的制度性变革推动。

  而且,我坚信未来体制性牛市必将再现。

  记者:记得你当时对何时出现“体制性牛市”给出了三个前提条件。既然你认为目前行情的逻辑起点,就是体制性的,那么能否再次给予阐述?

  李:由于这三个前提条件,是我们逻辑论述的基础,因此,有必要重温这三个前提。

  在那篇文章中,我的原话是:“我觉得,未来体制性大牛市的喷薄而出,可能基于几个因素的共振,或者基于某一个重大因素的单独启动。第一,国家经济体制和政治体制改革的重大关键措施持续推出。这一系列重大事件一旦发生,那么,我坚信将会点燃市场压抑太久的做多激情,对国家经济的信心倍增,会立即转移至对投资市场的信心倍增。这可能是单独能启动体制性牛市的最大动因。第二,房地产市场的趋势性下降,房地产市场回归到一个通常的产业(仅仅是一个产业而已),而不再是其一举一动都牵扯着社会和人们眼球以及心理的敏感产业。那么,沉淀在房地产市场的异常庞大的企业部门和住户部门的投资或者投机资金,就会自发转移,很大部分将会回到资本市场。第三,股市体制改革的持续推出和各项改革制度的真正落实。从源头上转变股市融资的本质,把一个财富孵化和变现的上市目的,转变为孵化优质大型企业,股市运行才能回到正轨。”

  “中国梦”点燃国人新希望

  “全面深改”开启中华民族新征程

  记者:我看你写下的这个小标题,已经全面体现了你内心的激动和信心。回到我们这个投资话题上来,你提出的“体制性牛市”的三个条件之一,“国家经济体制和政治体制改革的重大关键措施的持续推出”,现在是否在逐步实现?

  李:我认为,目前这个前提条件正在现实地发生和完全地演绎着。

  作为资本市场的研究者和投资人,我们无时无刻不在关注和思索着国内外的各种重大形势的发展和逻辑演绎。如果我们现在回过头来看,十八大以来,两年多的时间,中国大地事实上是掀起了新的改革大潮。我们认真地分析和观察其脉络,可以发现,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启动了全方位的、有步骤的、系统性的、宏大的改革工程。在政治领域(政府体制、政府运行机制、反腐败、法治政府等诸多方面)、经济领域、文化领域、军事领域、外交领域、社会领域,全方位、顶层设计式、系统性、深度地推进改革,而且成效显著。

  我们读《邓小平文选》,可以知道,小平同志多次谈到,在中国,发展起来以后的问题不比不发展时少,这是小平同志作为伟人的高瞻远瞩。因此,我觉得,1978年启动的这前30年的改革,解决了“中国发展”的问题。把中国从一个贫困弱小的经济体,发展成了世界主要的经济体,解决的是“发展”的问题;而2012年习近平总书记启动的改革,就是解决小平同志当年担心的“发展了以后出现的问题”,以及如何继续良性地更好发展的问题。

  记者:能具体阐述一下你的理解吗?

  李:我们先简单说政治领域的改革:政府体制和政府运行机制的深度改革、深改小组的创立、顶层制度设计、依法治国方略的实施,尤其是反腐败。对提振民众的信心、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提高政府运行效率、矫正政府官员和社会公众的心理,都是极为有效的。

  所以,我们说,政治领域系统的体制性改革,确实是让民众看到了党和国家惩治腐败的决心和信心,也让民众树立起了对国家和社会未来的信心和士气。

  经济领域的深度改革,就更加清楚了。发展方式转变和经济结构转型已经彰显出巨大威力,其效果从2014年以来我们的各项统计数据已经看得很清楚。比如,即使经济增速下行,但在经济结构中,第一第二产业比重显著下降,第三产业比重显著提升;“三驾马车”中,民生消费类占比显著扩大。这都是显现出的非常好的苗头。

  至于社会领域、文化领域、军事领域、外交领域的改革,我们应该都感同身受。限于篇幅和时间,就不展开论述了。总之,系统性的全域性的深度改革极大提升了国民的认同感和国民的信心。这一切都可以用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一个词来总揽,这就是“中国梦”。这个全方位的深入改革,确实给了国民一个现实的、可以感知的“中国梦”。

  记者:你所说的后两个体制性牛市的条件,你认为现在演化得如何?

  李:体制性牛市出现的第二个条件就是“房地产市场的趋势性下降,房地产市场回归到一个通常的产业(仅仅是一个产业而已)”。这个条件目前正在形成。从最近一年的形势来看,我们认为,房地产行业的趋势性下降已经在渐次形成。在近10年以来的很多论文中,我多次反复阐述,房地产行业一直是一个吸金黑洞。这个情况目前正在大幅改善。

  而体制性牛市出现的第三个条件就是“股市体制改革的持续推出和各项改革制度的真正落实”。这个条件也正在成熟。我们可以看到,从2013年“新国九条”开始,到2014年退市制度的真正落实、注册制呼之欲出、股市的国际化进展、监管制度的改革,股市一系列根本的改革正在实施。

  记者:你认为,目前已经具备体制性牛市开启的条件了?

  李:我们多次说过,资本市场就是预期市场、信心市场。这三个条件就是建立民众信心、社会信心的前提,当然也是建立资本市场信心的前提。所以我们认为,信心目前正在逐步融入到资本市场的血液之中。

  记者:很多分析者从宏观经济和金融市场的角度做了很多大牛市的分析,你认为这些方面支持目前的牛市吗?

  李:我们对股市趋势和策略的分析研究,考察宏观经济和金融市场,特别是资金价格的变化,都是很重要的。但是,股市是一个复杂的综合体,单纯的一些经济指标或者系列经济指标是无法决定其走势的。比如,这轮牛市分析家们都提到了沪港通和无风险利率的下降带来的增量资金流量。其实,我们认真去考察一下无风险利率市场,发现其变化趋势并不是很大。从宏观经济形势来说,目前更严峻。还有经济学家从商品市场的熊市来论证股票市场的牛市,商品市场走熊导致中下游企业的成本下降,企业利润在宏观经济走弱的情况下不降反升,这些都有道理。但是,要把这么隐秘的逻辑链条映射到投资者的心里去形成购买行为,那是很难的。

  我们化繁为简来理解股票市场,其实股市和一般的市场并无本质差别,最关键的是要形成购买力。牛市就是要形成旺盛而持久的购买力。那么为什么要去买?一是市场内的东西要足够便宜,有利可图;二是大家对未来有坚定的信心,也有强烈的预期,同时心情愉快意气风发。很难想象,如果人们对未来充满迷茫和不确定性,甚至是恐慌恐惧、精神颓废,还能满腔热情地持续进行实业投资和资本市场投资?当然,如果有宽松的资金面和宏观经济配合,那就更好。

  记者:目前你认为这种对未来的信心和预期是形成了?

  李:应该说,目前是在逐渐地形成而且壮大。全社会看到在这3年内异常巨大的变化,看到了政府治理机制和政府运行机制的巨大变化,看到了在经济、社会、文化、军事、外交领域发生的巨大变化,确实是感到前所未有的耳目一新。正能量在聚集,希望像春天里的万物在生长。如果说,当初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中国梦”,人们还感到是一个口号的话,那现在,人们已经看到了一个未来实实在在的“中国梦”!这种能量对人们的投资行为的推动是无比巨大的。

  本轮行情是牛市的彩排

  2015我们站在牛市的门槛上

  记者:如何理解11月以来的这轮牛市?

  李:我从来没有把过去的这波行情叫牛市,我认为这是牛市的彩排,也是给股民牛市的一个“教育课”。

  记者:请详细阐述一下你的理解。

  李:首先我们说牛市彩排论。彩排,那就是说,这还不是真正地进入牛市。是一个序曲,一个预演。

  首先我们看这波牛市股票涨幅情况。我们仔细地分析了11月以来的这波牛市,实际上就只有传统行业的几个板块的股票涨了,尤其是银行、券商、钢铁、煤炭、电力类股票涨了,这类股票数量占比很少。而其他大多数股票反而和指数完全背离。一个牛市,如果仅仅是少数几类股票暴涨,而其他的大多数股票跌,不能持久,另外,指数涨幅这么大,我就想问问大家,多少人赚钱了?除了个别运气好的或者“胆大”的。一个无法让多数人赚钱的牛市是牛市吗?能持久吗?

  这波行情,让我想起了历史上惊人的一幕:那就是2003年中期的“五朵金花”行情。2003年中期,钢铁、汽车、石化、电力及金融板块持续暴涨,被誉为基金的价值发现行情。钢铁股以宝钢、汽车股以长安汽车和上海汽车、石化股则以扬子石化与中国石化、电力股以华能国际和长江电力、金融股以招商银行为首,掀起一轮令人目眩的行情,构成了2001年~2005年大熊市中的靓丽风景。可是,半年后复归平静。

  眼下这波行情,我仿佛看见2003年“五朵金花”的重演,只是背景和参与资金(包括杠杆)的差异罢了。

  记者:你认为是不能持续的?

  李:在人们对前途和发展充满信心的前提下,在房地产趋势性的下降形成的背景下,在沪港通等资金开放的情况下,市场激发出的这轮激动人心的投资热情,辅之以高杠杆,资金铺天盖地而来。就像洪水漫过原野,首先会填平低洼地带一样,这些资金肯定首先流向了传统类大股票。但关键是,目前这个传统类大股票的低洼地带差不多已经被填平了。还有多少空间呢?如何又能持续呢?

  因此,我只是认为,这波行情,是我们在向牛市进军中的一个序曲,一个彩排。

  记者:那又如何理解这波牛市是给股民的一个“教育课”?

  李:还是那句话:请问问大家,都有什么教训没有?你想想,看到分级基金暴涨,很多“大妈们”连分级基金是什么都不知道,也敢买入,很多人满杠杆操作,追涨杀跌,充分地体验了“满仓跌停”的残酷。这就是活生生的教育,有这样的教育课也挺好。为未来的大牛市培养合格投资者,也是这波行情的功劳!

  记者:该说说现实的问题了。如何看待2015年的趋势和策略?

  李:我取的这个标题,已经全部表明了我对来年行情的态度:2015,我们踩在牛市的门槛上,向牛市里张望。这个意思很明白,从这波行情的预演开始,我们实质上已经彻底告别了大熊市。借用一位经济学家的话,我们已经穿过了大熊市黑暗隧道的尽头。但是,真正的大牛市行情来临,我们真正进入牛市的院子里,在牛市的院子里逍遥漫步,还需要我们等待和努力。

  记者:有哪些扰动因素?

  李:“中国梦”的实践和成就,彻底奠定了牛市的心理基础。房地产行业的趋势性下降,部分地解放了企业部门和住户部门的资金,股市的制度性变革正在为股市良性发展扫清障碍。但是,我们也可以看到,2015年的扰动因素不少。宏观经济的持续低迷在2015年可能会延续,经济转型和结构调整处于关键时期,国际经济发展严重不平衡,美国走上复苏和增长的道路,美联储主席已经表明美国将要恢复利率正常化,相反日本、欧盟、俄罗斯这类经济体却在走上大幅宽松化道路,其间将要引发的货币摩擦难以预计。A股市场本身的一系列重大制度性变革,也将会产生重大影响。

  但是,无论如何,基石已经奠定,大幕已经开启,序曲已经上演,我们满怀信心和期待,准备迈入牛市大门,享受牛市的快乐。


(责任编辑: 向婷 )

    中国经济网声明:股市资讯来源于合作媒体及机构,属作者个人观点,仅供投资者参考,并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上市全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