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决定金融,实体经济水平决定了银行业的发展空间。在信贷资金有限的情况下,通过“有保有压”,将宝贵资金用在刀刃上,切实支持实体经济发展,已成为银行业共识。为此,中小银行不断创新金融产品,“厚贷”小微,深耕“三农”,成为金融支持实体经济的生力军。
创新产品“厚贷”小微
近年来,中小银行积极贯彻国家支持实体经济的政策,坚守小微服务定位,持续推进服务与产品创新,积极提升金融服务品质,满足小微企业的融资需求。
浦发银行(600000)通过对客户进行精准分层分类,针对授信金额在500万元以下的小型微型企业的融资需求,创新推出“微小宝”小微企业专属服务模式。“微小宝”以小额、信用、灵活作为其系列授信产品的主要特征。“微小宝”系列目前共包含四个子产品——网络循环贷、积分贷、组合贷和小额信用贷。根据小微企业的成立年限、交易记录、销售收入、盈利能力、还款来源等情况,结合企业的上下游、在银行的金融资产、结算占比以及使用的金融产品数量等进行综合评估,在符合银行准入条件的基础上给予企业小额信用贷款。
华夏银行(600015)在支持中小企业发展的过程中,针对小微企业流动资金紧张、转贷资金筹措压力大等情况,独具特色地推出了小企业“年审制”贷款产品。“年审制”贷款的推出,解决了企业“转贷难”的问题,该产品设计了不超过三个融资时段的流动资金贷款,除最后一个融资时段外,如在其他融资时段到期前通过年审,无需签订新的借款合同即自动进入下一融资时段,从而缓解小企业短期还款压力,实现资金轻松周转。
中信银行(601998)面向“一链两圈三集群”的小微企业客户,紧紧围绕衣、食、住、行等民生消费和服务领域,重点锁定弱周期、经营稳定、易批量风控的特色行业商品交易市场、核心企业上下游和园区类优质小微客户,形成以“批量营销、集群授信、个体审批”为内涵的小企业金融业务模式。2014年,中信银行小企业金融进一步向“小微化、专业化、批量化”转型,利用信捷贷、助融贷、POS贷、商户贷、幸福乐业卡等一系列基础产品,同时结合零售银行、财富管理和消费金融等产品,为小微企业客户提供全方位、综合性的金融服务。
普惠“三农”为民解忧
郑先生是北京市房山区琉璃河镇西地村东街的养鸡专业户,从事养鸡业务十多年。以前,像郑先生这样的养鸡专业户只能靠自有资金购买饲料,养殖肉鸡的存栏数有限。华夏银行北京分行“禽贷保”产品的推出,为郑先生提供了20万元的流动资金贷款,解决了他资金周转难的问题,同时也吸引了更多的养鸡专业户利用银行贷款从事养鸡行业,得到了养鸡专业户的广泛赞誉。
自从2011年底产品推出至2014年8月末,“禽贷保”共为42户次放款2100万元。通过“禽贷保”的资金支持,农户肉鸡养殖规模实现了由5000只/栋批到20000只/栋批的跨越性发展。单鸡纯利较以往提高近50%,切实为养殖户带来了实惠。
华夏银行为农户解决流动资金难题,哈尔滨银行则创新产品和服务为农民合作社和农业企业分忧。一直以来,抵押物缺少、贷款额度小、授信期限短、贷款方式受限制等问题的存在,严重制约了农民合作社的发展,土地流转和生产经营所需资金难以得到满足,农村地区的沉睡资产更是难以有效盘活。基于对以上问题的长期关注和深入研究,哈尔滨银行以农村地区规范化运作的农民专业合作社及其社员为对象,采取了“宜户则户,宜社则社”的贷款原则,为其提供用于农业生产经营方面的贷款服务。
哈尔滨银行重点采用“合作社承包的土地经营权抵押、产业链上下游企业保证”的贷款方式,目前已累计向以齐齐哈尔市克山县仁发现代农业农机合作社为代表的62个合作社投放贷款3.47亿元,合作社贷款业务现已覆盖省内齐齐哈尔市克山、克东、依安、讷河、拜泉县以及绥化、七台河、牡丹江、双鸭山等地区。
新兴市场仍待挖掘
业内专家表示,目前,我国正处于调整经济结构的关键时期,银行信贷作为配置资金资源的主要手段,要服务于实体经济发展,就必须与产业政策相配合,促进产业结构升级。未来几年,第三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占比将逐步提高,消费市场空间大幅扩张,企业生产、消费、国内贸易发展方式将发生巨大转变;产业科技政策将推进产业结构深刻调整,新兴行业领域将得到重点支持。商业银行应坚持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本质要求,积极发掘信贷新市场,推动传统产业改造提升。
“节能环保产业、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生物产业、高端装备制造业、新能源产业、新材料产业和新能源汽车产业等七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将成为推动国民经济发展的先导力量。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要占领科技制高点,需要加大对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投入和政策支持。金融政策的支持和创新,是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有力保障。银行业要提高对宏观经济和行业的分析研判能力,通过制定契合产业特点的信贷政策,有针对性地促进新兴产业发展;通过实施差别化信贷策略,可以有效满足新兴产业的融资需求;通过创新金融产品,可以为新兴产业提供发展资金和多方面的金融服务。”渤海银行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
此外,多家中小银行人士表示,未来将积极介入绿色经济、循环经济、低碳经济产业,严格控制高污染、高能耗等风险较大行业的信贷投放。把推进金融创新、实现战略转型、开发综合经营和发展绿色金融有机结合起来,实现绿色增长与绿色转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