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看中经经济日报微信中经网微信

个人征信业务开放助降融资成本

2015年01月09日 14:09    来源: 金融时报    

  1月5日晚,央行发布《关于做好个人征信业务准备工作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要求芝麻信用管理有限公司、腾讯征信有限公司等八家机构做好个人征信业务的准备工作,准备期六个月。

  此举意味着国内个人征信市场化的闸门正式开启。

  此前,我国集中提供个人征信服务的权威机构仅央行征信中心及其下属上海资信公司。其中,征信中心作为央行直属事业单位,专门负责我国企业和个人信用信息基础数据库的建设、运行和维护。截至2014年10月底,征信系统共收录1963万户企业及其他组织和8.5亿自然人信用信息。

  尽管我国征信系统建设已有初步发展,企业征信市场规模也在逐步提高,但离建设诚信社会的整体需求仍有相当差距。

  近年来,民间金融与互联网金融在中国呈爆发式增长,普惠金融客户群开始形成,包括P2P平台在内的民间金融机构需要自行完成信审工作。这不仅加大了风险控制难度,也提高了贷款成本。

  在此情况下,借助社会资本培育社会征信机构、推进社会信用体系建设成为共识。此次八家机构获准业务准备,即将成为我国首批商业征信机构,是“征信靠社会”理念的具体实践。征信市场将借此机会迎来多元化市场主体,这对规范发展征信市场、服务实体经济具有积极意义。

  然而,市场主体多元化只是央行此次开放个人征信业务的表面原因。深层动机或在于,央行希望借此开放准入,扫清传统征信系统的征信“死角”。

  所谓“死角”,是指长期以来饱受融资难、融资贵问题困扰的小微企业和个人。因这类用户信用记录空白,央行征信系统往往难以反映他们的实际信用水平;与此同时,有效征信数据的缺失、单笔贷款数额较小等因素,又使得这类群体得不到银行等金融机构的青睐。

  据央行杭州中心支行行长张健华介绍,截至2013年底,在央行征信中心收录数据的8亿多自然人中,有征信记录的约3.2亿人,占总人口数的23.7%,远低于美国征信体系85%的覆盖率。随着普惠金融走向深入,征信数据的缺口给相关工作带来了巨大困难。

  因此,借助个人征信业务市场化来扫清“死角”、完善征信系统建设势在必行。此举可以减轻银行与个人的信息不对称,降低征信成本,并由此降低小微企业及个人的融资成本,为金融业、实体经济发展增添动力。

  从首批获准业务准备机构的构成看,进入业务准备期的八家机构可分为两类,一类是传统征信机构及其下属机构,另一类是依托于互联网巨头的信用管理机构。

  前者拥有的经验优势、资源优势显而易见。传统征信机构及其下属机构已积累了一定规模的个人或企业信息,有能力对相关主体的偿债能力、还款意愿等风险因素进行初步评判;同时,这类机构对于违约现象也有比较成熟的追责机制。

  而后者的典型代表即是芝麻信用管理有限公司、腾讯征信有限公司。这两家公司分别背靠实力雄厚的互联网巨头阿里巴巴和腾讯,可借助强大的客户资源和大数据平台,清扫传统征信无法覆盖的“死角”。

  与传统征信业的数据相比,互联网征信获取的主要是包括网上的交易数据、社交数据以及其他互联网服务使用中产生的行为数据等,通过个人的实时行为轨迹,推断个人相对稳定的性格、心理状态和经济状况,进而推断其未来的履约能力。

  事实上,深圳前海微众银行已开始应用互联网技术来评估客户信用。作为一家互联网银行,微众银行既无营业网点,也无营业柜台,所有风控、服务等都在线上完成。发放贷款时,微众银行无需客户提供财产担保,而是通过人脸识别技术和大数据信用评级发放贷款。这种免除担保费用和繁琐手续的经营模式,可以降低银行业经营成本,从而更有效地降低企业或个人融资成本。该行第一位试点贷款客户是卡车司机徐军,后者通过纯网络审核后顺利获得3.5万元贷款。

  由此看来,互联网技术将给个人征信行业带来跨越式发展。随着互联网的不断普及,征信数据范围和来源渠道日益广泛,同时互联网技术的使用也将大幅降低征信数据的采集成本。随着个人征信业务逐步市场化,金融机构的征信成本下降还将降低小微企业和个人的融资成本。

  当然,伴随着个人征信业务市场化的推进,如何避免用户信息泄露、滥用,实现各征信机构数据库的合理共享等也是不可回避的问题。为此,各市场主体还需加强对征信商业模式的研究,完善个人隐私保护、数据安全信用信息的共享和交换等方面的政策规则和技术性防护。


(责任编辑: 魏京婷 )

    中国经济网声明:股市资讯来源于合作媒体及机构,属作者个人观点,仅供投资者参考,并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上市全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