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看中经经济日报微信中经网微信
当前位置      首页 > 财经滚动新闻  > 正文
中经搜索

资金连续出逃 成长股成“避风港”

2015年01月29日 07:27    来源: 中国证券报    

  本周二以来,沪深两市大盘再度转弱,沪综指陷入了3300点保卫战当中。与此同时,资金的净流出规模也从周一的28.29亿元放大至200亿元以上。继周二净流出264.99亿元之后,昨日沪深两市再度遭遇239.39亿元的资金出逃。在沪深300依旧为资金出逃的“重灾区”的同时,中小板及创业板也双双遭遇资金离场,由此,行业板块几乎“全军覆没”。不过,昨天日内的资金出逃格局呈现出谨慎情绪逐步缓解迹象,成长性相对较高的板块也相对更获资金青睐。分析人士预计,资金短期仍将重点关注前期滞涨、具备基本面支撑、成长性相对较强的股票。

  大盘震荡 资金离场

  1月20日以来,沪深两市大盘连续上攻,上证综指于本周一实现五连涨,但本周二伴随着权重股下挫,连续两天股指打响了3300点保卫战。与此同时,资金的出逃脚步也明显放大。相较于本周一28.29亿元的净流出规模,本周二以来,沪深两市连续遭遇了200亿元以上的资金净流出。

  本周二以来,沪深主板市场连续出现调整,且上证综指盘中分别下破3300点关口,并于尾盘险守。在股指连续陷入调整的背景下,资金的谨慎情绪也明显攀升。据数据显示,昨日沪深两市的净流出资金金额为239.39亿元,而本周二该数据为264.99亿元,双双较周一的28.29亿元放大超8倍。由此,沪深两市净流入个股数量也由周一的1198只回落至周二及周三的800只及790只。

  大盘股依旧是资金连续大规模出逃的“重灾区”。昨日沪深300的资金净流出规模达133.48亿元,虽然较周二的170.41亿元小幅回落,但也是自2014年11月25日起首次出现连续两日的净流出规模在100亿元以上。沪深300的资金净流入家数仅有61家,是除1月19日暴跌当天以外今年新低。

  在资金谨慎情绪升温的同时,中小板及创业板也双双由本周一的净流入格局转为连续净流出状态,且净流出规模在近期都属于较大规模。昨日中小板及创业板分别遭遇了28.95亿元和10.87亿元的资金净流出,本周二则分别为净流出24.01亿元和11.94亿元。

  资金避风“成长湾”

  虽然从板块角度看,资金呈现出全面出逃态势,行业板块也近乎“全军覆没”,但从昨日获得资金净流入的个股角度来看,获追捧的个股主要集中在成长性相对较高的行业板块中。

  首先,从行业资金流向数据来看,昨日资金的离场情绪渐浓,行业板块几近“全军覆没”。据数据显示,昨日28个申万一级行业中,仅传媒和休闲服务两个板块获得资金净流入,其净流入金额仅为9852.10万元和1682.90万元,其他行业板块则均遭遇了资金净流出,而且包括机械设备、非银金融、银行、国防军工、房地产、有色金属等在内共9个行业板块当日的净流出规模在10亿元以上。

  其次,虽然资金出逃的步伐较大,但整体来看,日内呈现出谨慎情绪逐步缓解迹象。一方面,昨日早盘,所有板块均遭遇了资金的净流出,而盘中及尾盘,传媒、休闲服务和家用电器逐步获得资金青睐,呈现净流入格局;另一方面,昨日开盘的资金净流出规模与尾盘相比更大,而且不少全日持续遭遇净流出的行业板块也呈现出明显的“头重脚轻”特征。

  最后,成长性相对较高的板块内个股更获资金青睐,成长股联盟成为了震荡市资金的“避风港”。昨日获得资金净流入个股数量较多的行业分别为化工、医药生物、电子、计算机、机械设备和汽车,昨日的净流入个股数量分别为72只、65只、58只、52只、51只和41只。

  分析人士指出,当前随着权重股估值修复动能的减弱,短期难以摆脱休整格局,而且随着融资融券、银行理财以及伞形信托等监管的加强,场外增量资金的入场速度也将趋缓。在此背景下,资金转而将关注的重点投向了前期滞涨、具备基本面支撑、成长性相对较强的股票,且该特征短期仍将持续。


(责任编辑: 邢晓宇 )

分享到:
    中国经济网声明:股市资讯来源于合作媒体及机构,属作者个人观点,仅供投资者参考,并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上市全观察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