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看中经经济日报微信中经网微信

指数三连跌 股民戏称又闻熊味道

2015年01月30日 07:54    来源: 钱江晚报    

  证监会再查两融,A股市场闻风下挫。面对大盘大幅低开40多点,金融股等权重板块几番挣扎,也未能翻红,帮助大盘封闭这个缺口。连跌三天后,大盘已经站在了30日线的关口上,收出一根十字星。这是下跌中继,还是企稳的信号?专家认为,短线大盘面临反抽,但如果周末有新股发行的信息出台,调整将延续。

  管理层连施三招降温

  A股连连阴跌

  这几天市场持续疲弱,大盘已经是三连跌,昨天还留下了一个近20点的跳空缺口。权重蓝筹中,银行股全军覆没,券商中也仅申万宏源、东吴证券翻红,两桶油连续三天的跌幅都超过2%。

  从资金流向数据来看,金百临咨询秦洪表示,昨日两市资金继续净流出,资金净流出290.40亿元,抛压最大的就是银行、券商和两桶油了。其中,银行板块净流出52.83亿元,券商板块净流出35.94亿元,两桶油共计净流出13.53亿元。

  煜融投资吴国平表示,权重股休整,大多数题材股也处于蛰伏之中,涨幅榜上除去次新股和消息股,涨停的个股寥寥无几,没有明显的赚钱效应,资金的炒作热情并不高。从盘面看,尽管仍有48家个股涨停,两市有近1600家个股下跌,这意味着大多数投资者账户再次缩水。也因此,有投资者戏称,又闻到了熊市的味道。

  消息面上,利空接连不断。收紧伞形信托业务之后,证监会又要忙开了:对剩余46家公司再查两融。至此,管理层已经三次出手给这波杠杆色彩浓烈的牛市降温了。尽管周四晚上证监会回应称,再查两融属日常监管工作,不宜过分解读。但从昨天权重股的表现来看,市场对此还是心有余悸,活跃资金也不敢再任性了。看来,管理层的措施已经在起作用了。

  这两天还有一则传闻加重了市场的观望气氛。有消息称下一批新股批文两日内下发,下周有望申购。这意味着周五很可能有新股发行和申购的消息,“如果消息证实,又会有大批资金套现准备打新,个股也就还会下跌。现在买股,不如下周消息明朗后再进。”一位私募人士表示。

  经济学家宋清辉表示,考虑到春节等因素,下批新股批文可能最快于本周下发,批文数量估计也在20家左右。2015年第一批新股,证监会就发放了20家批文,发行节奏明显加码,目前监管层通过加快新股发行节奏来抑制时下过热的股市。

  市场的另一大压力则来自于近期人民币持续贬值。周四人民币汇率再次大跌,分析人士认为,如果人民币近期持续贬值,金融股和地产股的压力首当其冲,上证指数也将承受更大压力。

  境外资金抢筹金融股

  大盘短线或反弹

  在分析市场弱势一面的同时,私募建议投资者也要看看另一面。证监会再查两融,昨天市场没有像1月19日那样暴跌,个股也没有跌停板,昨天跌幅最大的是次新股金盾股份,跌6.51%。“这说明市场没有恐慌,相反,后市看好者依然众多,只是短线观望情绪较重。”歌道投资徐浙波表示,此外还有两方面值得留意,一是从大盘来看,指数逼近30日线附近,连续三天杀跌120点后,目前已经走出十字星的形态;二是从一线蓝筹来看,连续4天低迷的保险股,昨天中国太保尾盘走强,涨1.21%,显示有资金开始尝试做反弹。券商股中的申万宏源午后也有大笔资金进入,涨2.5%,这也是有资金尝试做反弹的前兆。

  综合这些盘面特征,徐浙波认为,市场在经过连续调整后,已经有了可能反弹的前兆,短线可以关注下是否有操作机会。不过,由于大盘的日线KD指标运行在高位,日线短期均线有死叉向下的情况下,短线建议逢高减仓为主。

  私募程先生则提醒,昨天午后境外资金借道沪股通抢筹A股值得关注。报道称,昨天14点30分过后,超过30亿的买盘突然涌入,一举扭转沪港通当日净卖出的态势,可用余额快速减少,截至收盘,沪股通余额为101.14亿元,这意味着当日沪股通交易通道获外资净买入28.86亿。这位私募人士表示,这说明外资借道沪股通逢低抢筹A股的迹象明显,港交所的数据显示,1月20日至28日7个交易日里,沪股通累计净买入额达87.89亿元,较此前七个交易日累计净买入21.92亿元明显放量。港交所的数据还显示,昨天沪股通十大活跃股中,有七只是金融股,其中净买入中信证券的资金达7.29亿元,中国平安6.06亿元,中国太保、民生银行、招商银行、兴业银行和交通银行的净买入量也都超过了亿元。另三只受到境外资金抢筹的非金融股分别为大秦铁路、伊利股份和上海机场。

  “外资趁市场下跌在大买金融股,我们也不必过于担心目前的调整。”吴国平表示,尽管大盘三连跌,短线冲3478点的可能性已经不大,但股指依然会在3100点~3400点的区间内震荡,整体的风险相当有限。目前来看,吴国平预计指数将在3095点上方止跌,除非有重大利空影响。沪市成交量缩至2500亿元以下的阶段性地量时,指数有望企稳。


(责任编辑: 韦伟 )

    中国经济网声明:股市资讯来源于合作媒体及机构,属作者个人观点,仅供投资者参考,并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上市全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