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看中经经济日报微信中经网微信

私募:牛市刚刚竖起一个支点

2015年02月15日 10:14    来源: 中国证券报    

  有读者发来一篇介绍各种投资理论、方法的文章,有一句话:技术分析是信的人越多、使用者越广,其效果越好。他问我对这观点的看法。我以为写这篇文章的人,对别的理论方法有没有研究不清楚,但仅此一句,就可知道他对技术分析是完全的门外汉,最多只知道一点书本上的皮毛,没有亲身并长期深入地实践过。

  股票市场其实是共生市场,各种风格、理论、方法能有它的生存之地和用武之地,全靠别的、与之相反的风格存在。别的方法用的人越多,此方法的效用越高。如果没有别的风格和方法存在,大家都用同一种方法,结果肯定是一团糟。

  比如,人人做价值投资,哪来被低估的股票?人人做成长投资,成长股的价格就会高到荒谬的程度。每个人都信奉趋势投资,趋势就会变成永动机,涨就永远涨,跌就永远跌。反过来,大多数人都不信奉价值投资,就会有低估的股票等我们去捡。因为有很多人因公司基本面不好而清仓,所以才会有廉价的困境反转型给我们提供极好的机会。因为搭上成长股这条船的人中有很多人还有其他盘算或附加条件(比如我27元卖出万达信息,理由是估值太高,虽然当时买它并不是因为估值,而是因成长),成长股的价格才能长时间地保持在“还可继续买进”的水平上。

  技术分析同样如此。如果人人都看技术操作,诸如相对强弱80超买、20超卖,它就可能永远到不了80以上、20以下。谁都明白从一个拐点起经过N个时间单位,就是一个新的拐点,那实际的波动节奏就会相当紊乱。股票市场的周期三趋向混沌,就是因为经过两个周期的循环,人人都看懂了,当第三个周期临近时,交易者或止步缩手,或提早行动,让价格的波动开始频繁而紊乱,拐点变得模糊,原先的波动节奏被打破。而在这种时候,索罗斯的“趋势的两头总是不稳定的”又能派上用场。再进一步,个个晓得某一价位一旦突破,其上升空间就会打开,那么,当股价接近这个价位时,技术操作者就会蜂拥而入抢得先手,使股价产生虚假突破,所有看突破做股票的全都成为输家——20年前,技术分析如日中天时,因“假突破”而输得倾家荡产的大户不计其数。众信不灵,在技术分析领域中要比其他领域体现得更鲜明、更突出。

  那么,技术分析能发挥效用的基本前提是什么?一是“众人皆醉我独醒”,大家都在盲目混沌之中,只有极少数人知道价格波动背后的自然规律。二是(最重要的),这个市场中有强大的基本面投资力量。基本面投资讲究基本面的依据,当他们大手笔买入某一只股票时,一定是因为它有了重大的基本面驱动因素,由此导致的股价上涨就是有效上涨,这时,看量价、看K线形态做股票的技术投资者才可放心跟进。没有这样一股力量,或这股力量不够强大,根本就左右不了股价走势,那么,看量价和K线做股票就是最危险的一件事。有效市场理论认为,在一个有效市场中,技术分析将彻底失去用武之地,这是完全错误的,瞎扯。

  比如我们介绍过威廉·欧奈尔的买入支点:一个小的回整形态后一条巨量长红。这种方法我过去从来不用,因为那时机构投资还不够强大,或者还没有成熟,巨量长红绝大多数是瞎起哄或人为做盘的结果,“骗线”的概率十之七八。但近几年,机构队伍尤其是私募在不断壮大,他们风格、信息渠道多样,几乎可罩住全市场所有股票,投资的理念也渐趋成熟,已不大会无缘无故地对一只股票大动干戈,因此它已成为我们寻找牛股的主要抓手和切入点之一。

  此外,还有一种方法也是威廉·欧奈尔创造的——股价强度。通过年度涨幅排名,把所有的股票九十九等分,涨幅排名前1%的股票,强度为99;涨幅排名最后1%的股票,强度为1。这种方法我也使用过很长时间,并为此开发过一个软件。由于这需要IT技术支持,因此,一般投资者可用一种变通方法,在行情软件上自制一个价格强度指标,公式——

  强度:EMA(C/“399300$C”*10000,2);

  强度20:EMA(强度,20);

  强度60:EMA(强度,60);

  强度250:EMA(强度,250);

  这个指标的原理是通过股价和指数比值来观察该股的价格表现,和市场平均股价比是趋强了还是趋弱了?强到了什么程度?弱到了什么程度?一些真正的大牛股,在它们成为大牛之前或之初,都会有一个良好的强度表现。比如上面提到的万达[微博]信息,去年7月30日出现了一个买入支点,同时其强度也非常稳固地站在中长期均线上。全指金融指数也是,去年10月30日出现一个买入支点,其实检验它的价格强度,也看到和当初万达信息相同的表现。在一个有效市场里,凡发现这样的股票,只要做一件事就可:寻找它的上涨理由,凭什么它会成为大牛股?这种理由大多情况下F10里都有,如果没有,千万不要去看投行研究报告,而要去淘股吧之类的论坛找。因为在价值发现链条上,极少数的个人投资者常常先于投行和基金,站在链条前段。而投行研究报告,常常让你错过真正的牛股,买入牛皮股。

  中国股市这几年变化很大,最大一个变化就是有效性大幅提高,且大盘对个股影响度大幅降低,个股之间的波动周期产生了巨大差异。在这样的市场里做股票,根本用不着急吼吼地像过去那样,挤热闹、赶大集、追热点。因为过去的市场是“过了此村无好店”,这一把抢不到钱,就玩完了,不管你用什么方法,什么风格。现在的市场,完全可以从从容容地把注意力放在各种类型的“牛之初”上。这需要我们学习各种投资风格与方法,掌握它们的要领和精髓,也需要我们不拘一格,打破惯性思维与风格的局限,不管是成长股、价值股、趋势型、题材型、困境反转型……只要按此类风格判断是最好的,就收入囊中,我们的投资就会条条大路通罗马,条条通向成功。也无论大盘如何,把牛市牢牢握在自己手中。

  牛还是熊?反弹还是反转?随着大盘调整,这样的讨论又开始浮现。我觉得没这必要,也很无聊。一条巨量长阳后是几条小阴小阳的回整,这是买入支点的基本模式。看看去年12月的月线,就可知道,沪深股市的牛市其实才刚刚竖起了一个支点。


(责任编辑: 李乔宇 )

    中国经济网声明:股市资讯来源于合作媒体及机构,属作者个人观点,仅供投资者参考,并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上市全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