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央行年内首次降息
分析人士认为,无风险利率降低或再现存款“搬家”股市现象
央行于2月28日晚间宣布降息,这是自去年11月22日降息后时隔3个月的又一次降息,也是2015年的首次降息。“将对股市继续上行产生积极推动作用,3月 ‘开门红’行情可期。”接受金融投资报记者采访的有关人士表示。
3月开门红可期
新时代证券研发中心副总经理冯文锁说,从降息对股票市场的短期影响来看,周一将高开,3月“开门红”行情可期;从中长期来看,当上证指数推高至3400点后,会因为消化获利筹码而有短暂回调,但不会改变上行趋势,相反,趁市场回调之机,将有大量的新增资金入市。
“由于经济下行压力未减,通缩风险加剧和货币信用创造萎缩,在这样的严峻形势下,必须降低高企的贷款利率,而目前我国的存款利率与存款准备金率仍然偏高,具备了进一步下降的空间。”冯文锁说,而今央行再挥“降息拳”,这意味着我国的货币政策由定向宽松发展到全面宽松,预计在此轮货币宽松周期中还将有5次降准,2次降息。“在无风险利率下降的情况下,股票市场自然将迎来上涨行情。”
西南证券首席策略分析师张刚表示,降息对股票市场的利好影响是不言而喻的,虽然自去年11月22日降息后,在不到3个月的时间内再次降息,反映了宏观经济形势的不佳,但股票市场历来是反映实体经济的未来走势,而随着央行基准利率的下降及各项政策措施的逐步落实,社会融资成本高企问题将得到一定程度的缓解,上市公司财务费用将下降,投资收益水平将提高。“特别值得一提的是,从历次降息后的股市表现来看,都是涨多跌少。”张刚说,因为降息表明无风险利率降低,存款收益水平下降,将出现“存款大搬家”现象,资金流向股票市场的概率增大,股票市场的人气继续上升,往往会有比较好的行情出现。
有人担心降息后,资金会流出境外,张刚对此认为,这种担心是多余的,因为目前全球都是低利率,欧元区更是负利率,热钱有进有出,不会出现大量资金流出境外的现象发生。
不过,另有业内人士表示,降息后经济不会立即企稳,历史上看,从货币政策工具的使用到实体经济产生明显效应一般需要3至6个月时间。同时,随着理财等存款替代类金融产品的快速增加和市场化定价模式的形成,风险厌恶型客户不一定将存款搬至股市。
利好周期性行业
“降息对包括房地产行业在内的周期性行业的利好影响最为明显。”冯文锁说,因为降息有利于降低房地产开发商和购房的利息负担,再加上房地产限购限贷的取消,有望增加市场对房地产的需求量。
对此,有业内人士算了这样一笔帐:此次利率调整后,按照贷款100万元、20年等额本息还款法,降息后如果按照基准利率,月供将减少144.38元,全年可减负1732.56元。
张刚也认为,降息对地产股是绝对的利好:一方面,无论是房地产开发商,还是购房者,都会减少利息支出;另一方面,可以降低房地产空置率,使资金链重新运转起来。
冯文锁告诉记者,出口业务占比较大的企业也将受益于降息。因为降息往往意味着人民币的贬值预期加强,有利于我国商品的出口,特别是以美元结算的出口业务更是如此。在近年来我国出口形势每况愈下的情况下,这样的影响效果就将更加明显。目前A股市场上,出口业务占比较大的行业主要有纺织、机电和轻工等行业。“降息除了对房地产业产生利好影响外,还因为降息意味着企业获取资金能力的增强以及获取资金成本的降低,因此,所有资金密集型行业受益程度也较高。”张刚表示。
另有业内人士称,降息往往意味着以有色金属为代表的大宗商品价格将上涨,因此有色金属股有望受益于央行降息。而9月份欧洲央行降息之后,A股有色金属股迎来短暂上涨的情况也印证了这一逻辑。
对银行股有利有弊
降息对于银行股的影响,冯文锁说,由于此次是对称性降息,从理论上讲,其影响将是中性的:一方面,随着利率的下降,放贷量的增加,将对银行形成正面影响;而另一方面,存款利率浮动区间的上限由存款基准利率的1.2倍调整为1.3倍,在银行业金融机构纷纷吸储的竞争态势下,将增加银行的吸储成本。
另有业内人士认为,对银行股的影响还有待观察:一方面,此次降息属于对称性降息,银行的利差没有发生变化,但如果能够增加贷款发放量,特别是在有望继续降准的情况下,银行的放贷规模肯定会增加,因此,对银行股将构成正面影响。
但另一方面,央行在此次降息的同时,将存款基准利率的浮动上限扩大了10%,由原来基准利率的1.2倍扩大为1.3倍,以一年期存款为例,原来的利差在2.3--2.85个百分点之间,而降息后的利差在2.1--2.85个百分点之间,如果不考虑贷款利率上浮幅度的变化因素,以及银行将存款利率一浮到顶至3.25%,那么,银行的实际利差会比降息前有所下降。
张刚也认为,降息对于银行股而言有利有弊,缩小银行存贷款利率的差额对于银行的盈利增加了压力,同时增加了银行吸储的难度。但是,增加放贷,以及经济的复苏和发展,又将带动银行业务量的攀升,有利于增加银行盈利。总体看,对于银行股来说,长线仍有利好作用、短线则看资金是否追捧及其追捧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