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看中经经济日报微信中经网微信

余丰慧:地方债务置换对银行恐难构成实质利好

2015年03月16日 07:20    来源: 每经网-每日经济新闻    

  在财政部副部长朱光耀11日澄清国务院批准的地方债务置换额度只有1万亿之前,曾有研究机构和媒体解读为央行将推出10万亿级别的QE,这完全是噱头般的炒作,也是为了吸引眼球所作出的曲解。

  由于法律上有明确的禁令,央行不能直接认购、包销国债和其他政府债券。虽然央行也有其他的间接手段可能达到QE的效果(比如央行给政策性银行或者商业银行再贷款,由政策性银行或商业银行购买地方政府债券),但我们目前还很难想象央行会像美联储那样,直接从市场购债。

  不过在另一方面,今年的1万亿元或许只是个开始,明年、后年乃至再往后,地方债到期将越来越密集,还债压力越来越大,置换额度超过1万亿元的规模也是大概率的事件。这么大的流动性需求,如果采取政策性银行购买的办法,没有央行再贷款支持是不可能的。当然,地方发债置换到期、高成本债务,如果新发行债券大部分都由商业银行购买的话,那就另当别论了。

  这里出来一个问题:市场普遍认为,地方债置换对银行构成了实质性利好。这也是近几天银行股打鸡血般上涨的原因。那么,地方债务置换计划对银行到底是利好还是利空呢?这需要具体分析。

  如果说地方债确实存在较大风险,通过置换,银行贷款能金蝉脱壳的话,那么对银行确是实实在在的利好。审计数据表明,截至2013年6月底,地方政府负有偿还责任、负有担保责任、承担一定救助责任三种债务17.9万亿元中,有将近11万亿元是银行贷款。在这次置换中,商业银行可选路径有二:一种是新购买地方政府自行发行的债券,地方政府归还银行贷款,另一种比照过去将银行贷款直接转换成地方债券的做法。

  不过,无论是哪一种方法,一个事实是,银行很难完全从地方债中解脱出来,资金也并不一定能完全收回到账上。

  无论是此前的贷款还是置换后的债券,一旦项目没有回报或者项目失败了,风险承担者都是银行。同时,从收益上分析,银行从贷款的高收益,转到了地方债的低收益上。如果按照银监会多次透露的地方债贷款付息正常的话,那么,银行收益将会较大幅度减少。具体减少多少呢?财政部发言人日前表示,匡算地方政府一年可减利息负担400亿~500亿元,这其中多数将是银行减少的利息收入。一边是缓解地方支出压力,另一边却是银行收入减少。其实质是银行向地方政府做了让利。

  当然,对银行唯一的好处是,将地方债从贷款科目转到了投资的债券客户,腾出来的贷款规模可以多发放贷款。不过,在目前的经济形势下,企业普遍经营不佳,银行发放贷款的意愿并不强,甚至出现了惜贷情况。目前,银行热衷的是将资金在金融体系内进行拆借,即体内倒腾牟利,贷款并不是最好的选项。

  总体衡量地方债务置换,对银行并不见得构成实质利好,反而可能转化为利空。在此,提醒投资者不要被所谓的利好炒作和噱头忽悠,应该仔细分析地方债置换对包括银行在内各个经济主体的真实影响,然后决定自己在股市等方面的投资行为。

  必须明确,地方债风险的根本来源,依然是地方政府主导的建设项目本身存在的风险隐患。如果项目本身坏掉了,无论对项目上投入的债务如何变幻手段、方式等花样,最终都必然要付出风险暴露的代价。


(责任编辑: 马欣 )

    中国经济网声明:股市资讯来源于合作媒体及机构,属作者个人观点,仅供投资者参考,并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上市全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