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货,一直是困扰中国制造业的重要问题。在“一带一路”顶层设计日渐完善时,“中国制造”大规模进军海外市场的远景也越发清晰。这一次,国家绝不希望“中国制造”被假货坏了名声,更不能让假货沿着“一带一路”走出国门。
近日,国务院印发《2015年全国打击侵犯知识产权和制售假冒伪劣商品工作要点》(以下简称《要点》),该《要点》强调,我国将从立法、监管等6个方面、24项重点工作上,深入推进法规制度建设,依法加强市场监管和集中整治,营造公平竞争、放心消费的市场环境。《每日经济新闻》记者注意到,除了制定电子商务法、全面清理“山寨加油站”等社会热点问题外,《要点》还特别提及要开展“中国制造”海外形象维护的“清风”行动。
网络打假持续到今年底
随着网购日益便利,互联网售假也更加猖獗,此次公布的《要点》表示,将打击互联网领域侵权假冒专项行动延长一年,至2015年底。深化源头治理,强化重点网站在线监测,严格跨境电子商务的执法监管。
工商总局则将开展2015年红盾网剑专项行动,梳理排查线索,打击利用互联网制售假药行为。
前不久,国家工商总局对外介绍2014红盾网剑专项行动取得成果,并通报10起典型案例。
《每日经济新闻》记者获悉,在2014年下半年,工商总局开展2014红盾网剑专项行动,共检查网站、网店133万个(次),删除违法商品信息3.6万条,责令整改网站1.4万个,关闭问题网站2201个,查处违法案件7746件,罚没款1.13亿元。
在部委打击互联网领域侵权假冒专项行动之外,地方省份在这一领域也加强打击力度。2014年间黑龙江全省行政执法立案2300件,涉案金额817.3万元。
工商总局有关负责人透露,工商总局将会把开展红盾网剑专项行动确定为长期工作,并将其逐步打造为网络市场监管的全新品牌。
按照工商总局部署,2015红盾网剑专项行动将突出对网络交易平台的重点监管,继续加大网络市场秩序整治力度。
电子商务立法提速
在年初工商总局和淘宝论战之后,有关电子商务立法的争论就见诸舆论。
时至今日,我国还没有一部全国性的专门规范电子商务的法律法规,而面对当下日益泛滥的网购陷阱,电子商务立法已经迫在眉睫。
中国电子商务研究中心主任曹磊认为,因为我国监管体系的特殊,即工商属地化管理让网购投诉受到很大局限,在监管层面上,对于投诉管理在过去十几年都没有得到很好的解决。而工商总局建第三方网络交易平台全国监管系统旨在解决该项问题,让网购投诉实现跨区域、跨部门管理。
北京弈明律师事务所李广兴律师认为,电商正品率是由多方面因素导致的,除了电商前端,即电子商铺需要加强监管外,电商后台的监管也不容忽视,很多问题都出在电商后台发货以及物流环节,因此,对电商后台的监管应尽早规范立法。
这次《要点》要求,完善法律法规,健全规章制度。配合制订电子商务法、种子法,推进修订著作权法、专利代理条例、无照经营查处取缔办法、化妆品卫生监督条例,推动完善商业秘密保护的法律规定。
据记者了解,在2013年底列入全国人大财经委、法工委的立法日程的《电子商务法》目前已经完成基本框架。
这次国务院公布的《要点》已经明确将完善相关的法律法规作为下一步重点工作。按照《要点》要求,完善法律法规,健全规章制度是首要任务,加强立法顶层设计。
按照要求,相关部委将系统梳理打击侵权假冒相关法律法规,深入分析违法犯罪行为新情况、新问题、新趋势,适时提出立法建议,推动出台相关司法解释,完善配套制度,增强法律法规的针对性、有效性。
维护“中国制造”的海外形象
“一带一路”、亚投行、丝路基金……这些近期红得发紫的词,背后都蕴含着中国大国战略的愿景。随着未来“一带一路”计划的铺开,“中国制造”大规模进军海外市场的日子也逐渐临近。
中国经济要转型,自然离不开“中国制造”的升级。为“中国制造”打上“优质”的标签出口海外,既是中国经济转型的必经之路,也是中国树立“负责的大国”形象的必然要求。
在“一带一路”启动前的重要时点,国家也着手对困扰中国制造业的假货问题下重手整治。在此次发布的《要点》中,明确提及开展中国制造海外形象维护的“清风”行动:制定三年行动计划,对出口非洲、阿拉伯、拉美和“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的重点商品,开展专项整治。
山东大学文化产业管理学教授唐锡光认为,近年来,网络正在成为知识产权侵犯和制假售价的集散地。一批原创文化产品及其衍生品在网络上更容易被复制、传播和销售。这些假冒仿制品甚至还会借助网络“出海”,对我国海外形象也是一种无形伤害。《工作要点》的出台无疑为网络打假注入一针强心剂。
此外,《要点》还强调了深化合作交流,做好涉外应对。利用中美战略与经济对话、中美商贸联委会做好知识产权磋商,与欧盟、俄罗斯、巴西、瑞士等举办知识产权工作组会议。围绕重大涉外案件开展跨境联合执法,开展中美海关打击跨境侵权商品贸易执法行动,推进检验检疫电子证书国际合作。举办金砖国家知识产权论坛、2015年国际工商知识产权峰会等活动。